-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技术推广 段村中心卫生院 刮痧的方法 刮痧的顺序:按身体的部位,依序为头颈部、背部、胸部、手部、腹腰部及腿部。 刮痧力量: 刮拭时用力要均匀、适中,力道应由轻渐重,不可忽轻忽重,同时以能耐受的力道为限,而刮拭的面积尽量能拉到最长。 刮痧方向: 刮痧力量应为单方向用力,回程不刮。 刮痧角度: 刮痧器具与皮肤间的角度以45度为宜,不可成推、削之势,刮拭方向应由上而下、由内而外,并保持同一角度,每个部位刮20-30次左右。 刮痧频率: 刮痧频率与疗程,则依疾病性质及患者体质状况而有所不同。每次刮拭的时间,以3-5分钟为宜。初次刮痧时间不宜过长,且手法不宜过重,第二次使用刮痧疗法的时间,应间隔3-5天。 刮痧治疗感冒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俗称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现象,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壮身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操作方法 1.术前准备 (1) 仔细检查病人,以确定是否适应症,有无禁忌。根据病情,确定处方。 (2) 检查应用的药品、器材是否齐备,然后一一擦净,按次序排置好。 (3) 对患者说明施术过程,解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 2.患者体位 病人的体位正确与否,关系着拔罐的效果。正确体应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能够放松,施术部位可以充分暴露。一般采用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1) 仰卧位:适于前额、胸、腹及上下肢前面。 (2) 俯卧位:适于腰、背、臀部及上下肢后面。 (3) 侧卧位:适于侧头、面部、侧胸、髋部及膝部。 (4) 俯伏坐位及坐位:适于项部、背部、上肢及膝部。 操作 拔罐时一手拿罐,一手拿止血钳,将带有火焰的酒精棉球,往罐底一闪,迅速撤出,马上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此时罐内已成负压即可吸住。 拔罐时间 一般10~15分钟。 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病程以及拔罐的施术部位而灵活掌握。 拔罐次数 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10次为1疗程,中间休息3~5日。 拔罐治疗腰痛 穴位: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肠俞 :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委中:腘横纹中点 注意事项 (1)饱腹、空腹都不宜拔火罐操作 (2)拔火罐前要先排净大小便 (3)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火罐 (4)拔罐的斑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等 (5)女性的月经期及其它出血症部位,不可拔罐。 (6)拔火罐后不要马上洗澡,尤其是冷水澡 (7)高热、抽搐、痉挛等 (8)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 (9)肌肉瘦削或骨胳凹凸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应用 (10)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须慎用 (11)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水泡的处理 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 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艾灸 定义 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腧穴上烧灼、温熨等,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方法。 艾灸分类 1.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 2.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黄蜡灸、硫磺灸等。 3.艾卷灸——艾条灸 4.温针灸 艾卷灸 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取穴 阿是穴(痛点)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 屈肘,当尺泽与 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耳穴压豆法 耳穴分布规律 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 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周; 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 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 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 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 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等。 耳穴压豆法 是用胶布将药豆(王不留行籽)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疫、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