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3晋灵公不君.pptVIP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3晋灵公不君.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3晋灵公不君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3 晋灵公不君 文本 精研 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 1.《晋灵公不君》一文是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第1段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第2、3段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第4、5段写了晋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 2.以儒家的观点来看,应该如何认识赵盾这个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从赵盾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赵盾确乎是按照儒家“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对待自己的职责,“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体贴下情。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虽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 3.“为法受恶”的“法”是什么?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为法受恶”的“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大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在董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作“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甚至在孔子看来,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但是,在今天的我们来看,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 4.晋灵公派遣麑刺杀赵盾,麑被赵盾的“忠敬”感化后触槐而死,其死前的内心独白作者是从何得知的?你怎样看待这种“笔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这是史书中一种常见的写法,可以叫做“悬揣”,就是“想当然”的意思。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时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遥体人情,悬想时势”,换句话说,就是“想当然”。这种“想当然”并不是凭空虚构,而是作者根据当时的情境、事情的结果和人物的性格进行的一种合理想象。这种情况在《左传》中还有很多。因为它符合人物的性格,可以合理解释结果,所以读者非但不觉得失实,反而有一种历史“带入感”,感到可信。 二、审美鉴赏——培养你的情趣 春秋笔法:给历史留个小尾巴 李恒昌 唐太宗李世民缔造贞观盛世之后,越来越觉得有修史的必要了。于是,他下令让负责史书编纂的官员开始修撰唐史。 史官们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完成初稿。稿子送到手里之后,唐太宗连夜审读。因为书稿出自大家之手,写得很好,太宗越读越感到开心,更加认识到了自己的伟大。 对于所有关于自己的历史记载中,他最关注的是关于玄武门之变的理由。书稿中有这么一段记录: 武德七年,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争夺皇位的斗争更加激烈。李建成几次设计谋害李世民,其中一次,他请李世民夜里喝酒,在酒中下了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