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讲述.ppt

  1. 1、本文档共19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生物科学专业 研究微生物遗传学的意义 微生物是现代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其它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中最热衷选用的模式生物。 个体结构简单;营养体多为单倍体;易于在成分简单的合成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繁殖速度快;易于累积不同的最终代谢产物及中间代谢物;菌落形态特征的可见性与多样性;环境条件对各个体作用具有直接性和均一性;易于形成营养缺陷型;一般都有相应的病毒;存在多种处于进化过程中的原始有性生殖方式等。 为什么进化的速度以及复杂性变得越来越快? 根据化石记录显示,单细胞生物于35亿年前首次出现在地球上,但是之后它们用了大约25亿年进化成多细胞生物,剩下的10亿年却发展成了植物、哺乳动物、昆虫、鸟类等各种各样的地球物种。 Rice大学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可望解决这一问题,他们认为生物进化速度的加快是因为细菌和病毒不断在不同物种之间传递DNA,如果没有这种作用,只依靠基因突变和两性选择作用是不会达到如此快速度的。 对微生物遗传规律的深入研究,不仅促进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学的发展,而且为育种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促使育种工作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低效到高效、从随机到定向、从近缘杂交到远缘杂交的方向发展。 在应用微生物加工制造和发酵生产各种食品的过程中,要想有效地大幅度提高产品的产量、质量和花色品种,首先必须选育优良的生产菌种,才能达到目的。优良菌种的选育是在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进行的。 遗传和变异是相互关联,同时又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相互转化的。 遗传(heredity):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使子代与亲代有相似的现象,叫遗传。从分子水平上讲,遗传就是遗传信息的复制和表达。 特点:具稳定性。 遗传型(genotype):又称基因型,生物体所携带的全部遗传因子或基因的总称;是一种内在可能性或潜力。 遗传型 + 环境条件 表型 表型(phenotype):具有一定遗传型的个体,在特定的外界环境中,通过生长发育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形态和生理特征的总和。 饰变(modification):指相同遗传型的生物,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表型,即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特点: a.几乎整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发生同样的变化; b.性状变化的幅度小; c.因遗传物质不变,故饰变是不遗传的。 引起饰变的因素消失后,表型即可恢复。 例如:粘质沙雷氏菌:在25℃下培养,产生深红色的灵杆菌素;在37℃下培养,不产生色素;如果重新将温度降到25℃,又恢复产色素的能力。 变异(variation):生物体在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遗传物质的结构或数量发生改变。 特点: a.在群体中出现几率极低,(一般为10-5~10-10) b.形状变化的幅度大; c. 变化后形成的新性状是稳定的,可遗传的。 一、3个经典实验 经典转化实验 噬菌体感染实验 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一)经典转化实验 最早进行转化实验的是英国的F. Griffith,他以肺炎链球菌作为研究对象。肺炎链球菌可使人患肺炎,也可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 肺炎链球菌有许多不同的菌株,有的具有荚膜,菌落表面光滑,故称S型,属致病菌株;有的不形成荚膜,菌落外观粗糙,故称R型,属非致病菌株。 (2)细菌培养试验 热死S菌—————不生长 活 R 菌—————长出R菌 热死S菌—————长出大量R菌和少量S菌 (3)S型菌的无细胞抽提液试验 活R菌+S菌无细胞抽提液——长出大量R菌和少量S菌 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细胞内可能存在一种转化物质,它能通过某种方式进入R型细胞并使R型细胞获得稳定的遗传性状,转变为S型细胞。 Avery的实验说明: 只有S型细菌的DNA才能将pneumoniae的R型转化为S型;且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也越高。 也说明S型菌株转移给R型菌株的决不是遗传性状的本身,而是以DNA为物质基础的遗传信息。 (二)噬菌体感染实验 1952年,Hershey和Chase利用示踪元素,对大肠杆菌 T2 噬菌体进行实验,发表了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基础的著名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 首先,将E.coli(大肠杆菌)培养在以放射性32PO43–或35SO42–作为磷源或硫源的组合培养基中。结果,可以获得含32P-DNA(噬菌体核心)的或含35S-蛋白质(噬菌体外壳)的两种实验用噬菌体。将这两种不同标记的病毒分别与其宿主大肠杆菌混合。 结果发现,用含有35S-蛋白质的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时,大多数放射活性留在宿主细胞的外边。而用含有32P-DNA 的T2噬菌体与宿主细菌混合时,则发现32P-

文档评论(0)

金不换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