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之生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生兒之生計.doc

新生兒之生計 隨全球少子化趨勢普遍,我國2008年總生育率僅1.1人,很多孩子都是家庭唯一的寶貝,也是國家人口政策的培育重點,又隨著婦女生育年齡的延後以及醫療技術的提升,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不但受到更完善的照顧,且迎接的方式更趨多元化。本文主要探討新生兒的生產方式與健康概況。 一、生產方式 生產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剖腹生產應是在顧及母嬰的安全下,一項不得不進行的人工干預行為,且為降低生產的風險及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各國對於降低剖腹產比率均不遺餘力。 (一)我國剖腹產比率居高不下 全球醫界普遍認為剖腹產的危險性高於自然產,剖腹產的產婦不僅要承擔額外的手術與麻醉風險,產後復原時間也較長,但隨著晚婚現象,產婦年齡不斷提高,各國剖腹產比率也逐漸增加,如澳洲1991年剖腹產率不到2成,2006年增為30.3%,美國亦從60年代6%增至2006年的31.1%。 資料來源:OECD、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附 註:1.澳洲及美國為2006年資料,我國為2008年資料,餘均為2007年資料。 華人世界存有良辰吉時的傳統觀念,我國2008年剖腹產率高達35.3%,遠高於聯合國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資料來源: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附 註:生產方式係指每100位活產新生兒。 除了年齡,懷孕週數亦影響生產方式的選擇,所謂早產指的是懷孕20~36週間出生的嬰兒,而這些寶寶以剖腹方式出生的比率高於足月(37週以上)生產的寶寶甚多,2008年早產兒採用剖腹生產的比率為53.5%2008年生產方式按懷孕週數分 資料來源: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附 註:生產方式係指每100位活產新生兒。 (三)剖腹產後自然分娩率低 選擇剖腹產除受上述兩點因素影響外,前次的生產方式亦是考量重點之一,傳統觀念中,曾接受剖腹生產的產婦下一次生產只能選擇繼續剖腹,但近年來隨生產技術進步,此觀念逐漸被打破,美國自80年代以來致力於降低剖腹產比率,推廣手術式陰道生產(利用產鉗或吸引器)及剖腹後陰道生產技術(Vaginal elivery after Cesarean Section, VBAC)。 生產方式 人數 結構比% 總計 196,373 100.0 自然產 127,015 64.7 陰道生產 110,476 56.3 陰道產鉗生產 336 0.2 陰道真空吸引生產 15,398 7.8 有剖腹產史之陰道生產(VBAC) 805 0.4 剖腹產 69,358 35.3 第一次剖腹產 42,678 21.7 有剖腹產史之剖腹產 26,680 13.6 資料來源: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二、新生兒重量 新生兒的重量向來被視為嬰兒健康的重要指標,同時也影響其長大成人後的健康,聯合國於2002年發布一則"為兒童締造更美好的世界"宣言(A World Fit for Children),其目標之一即是在2000年至2010年間將新生兒體重不足率減少三分之一,此亦為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 MDG)中降低兒童死亡率的重點工作。 (一)新生兒體重不足比率約7~8% 2008年活產新生兒體重與懷孕週數 WHO定義出生體重不足2,500公克時為體重不足,據聯合國統計,全球(2000年)有2千萬以上的新生兒體重不足,占所有活產新生兒的15.5%,其中已開發國家為7%,低度開發國家則高達18.6%。 我國近幾年的新生兒體重不足比率變動不大,2003年~2008年比率介於7.2%~7.7%之間,與主要國家相比,低於日本的9.7%(2007年)及美國的8.3%(2006年),北歐國家新生兒體重不足現象則普遍較低,如瑞典4.1%(2007年)、冰島3.8%(2006年)。 2008年活產新生兒之出生體重 資料來源: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附 註:出生體重極度不足(<1,000公克)比率為0.3%。 資料來源:聯合國兒童基金會、WHO 名詞解釋: 出生體重不足(Low):體重不足2,500公克。 出生體重嚴重不足(Very Low):體重不足1,500公克。 出生體重極度不足(Extremely Low):體重不足1,000公克。 據流行病學上的觀察,出生時體重低於2,500公克的新生兒其死亡率為體重2,500公克以上者的20倍,故WHO以其為分界。 (二)早產兒體重不足比率逾5成 我國每天約有40位的新生寶寶體重不足,他們不能馬上回家而必須留在醫院中繼續接受照顧,其受感染甚至死亡的風險較一般正常的寶寶為高。 新生兒體重不足的發生原因很多,懷孕週數為主要原因之一,2008年我國體重不足的新生兒中,早產兒占了6成,若按懷孕週數觀察,懷孕週數少於37週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