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邮中学2017高三历史一轮导学案:专题一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VIP

江苏高邮中学2017高三历史一轮导学案:专题一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苏高邮中学2017高三历史一轮导学案:专题一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知识考点】 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基础过关】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汉代开通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 南北朝时,乡村出现草市; 唐朝:邸店(兼营旅店、货栈、交易的场所)兴盛;出现柜坊(专营存钱与借贷的机构,是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又名便换,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城市里打破市坊分开制度,城市经济功能增强;乡村兴起市镇;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以工商业著称的乡村市镇蓬勃发展,形成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出现商帮和会馆。 商帮: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明清时期出现,著名的有徽商和晋商。 会馆:其出现与商帮有关,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二、“市”的形成与发展 1.城中之市: ①宋以前:在城市的特定位置设市,与居民区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商品交易有时间、空间的严格限制; ②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商业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郊和乡村的集市: 南北朝时出现乡村集市——草市; 宋代兴起市镇; 明清时市镇蓬勃发展,形成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三、主要的商业城市 1、古代中国的大城市,既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商业中心:汉唐的长安(今西安)与洛阳;北宋的汴京(今开封);南宋的临安(今杭州);元朝的大都(今北京)等。 2、唐朝后期起,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著名商业城市:扬州、益州(今成都)、杭州、苏州等; 成因:大运河开凿;海上丝绸之路兴旺;经济重心南移。 四、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商业起源很早,春秋战国时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两宋时城市商业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2.古代中国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政治、军事功能为主。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4.古代中国商业在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发展缓慢,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重难点突破】 中国历代封建政府基本奉行抑商政策,为什么商业依然有所发展? 【巩固练习】 1.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2.《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3.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4.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 5.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6.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②各诸侯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