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梳女话语的流变??----兼与邵一飞的“自梳是陋俗”论商榷
柯倩婷
《文化遗产》于2012年第2期发表了邵一飞博士的《试析自梳女习俗的起源、构成和基本特征》一文,其主要观点是:自梳习俗是一种陋俗,它导致心理变异、情感错位和角色缺失,进而妨碍身心健康、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 HYPERLINK file:///D:\\000%E5%AF%84%E5%87%BA%E7%9A%84%E6%96%87%E7%A8%BF\\%E8%87%AA%E6%A2%B3%E5%A5%B3%E8%AF%9D%E8%AF%AD%E7%9A%84%E6%B5%81%E5%8F%98.doc \l _ftn1 \o [1] 邵博士这样的论断并非独创,学界有关自梳女的论述,向来不乏“优与劣”、“常与异”的判断。清末文人笔记、珠三角地方志等早期记录中,不落家和自梳习俗就被认为是陋俗或恶习。时至民国,报纸发表大量新闻和评论,其主调也是把自梳女看作是奇闻或陋习。
人们出于不同立场而对自梳习俗有完全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评价。清朝官府严令革除的自梳陋习,到建国后却成了封建压迫的证据。在学术的脉络,自梳习俗逐渐消失,学术研究却兴起了。1970年代以来,来自民俗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等的学者开始进行田野考察和访谈,她们的感受、想法和行动成为阐发的基点。自梳女的话语悄然置换,自梳女对婚姻制度的反抗与妥协成为论述的焦点。而另一方面,也有学者以现代线性的观点来看历史,把自梳女看作历史陈迹,是神秘的女性部落。
地方志、乡绅文人笔记、学者研究、媒体报道等来自不同领域的陈述,共同建构了关于自梳女的知识与想象;清朝、民国、新中国和新世纪分别有其占主导的自梳女话语。本文感兴趣的是,在自梳习俗兴衰的不同阶段,有关自梳的论述产生了什么变化,其背后的话语体系是什么?本文以福柯的话语分析方法去重读这些陈述,不是把它们看作透明证据以了解历史,而是分析它们“如何形成的,因应何种需要,怎样被修正和置换,它们实施了怎样的限制,在何种程度上起作用”。 HYPERLINK file:///D:\\000%E5%AF%84%E5%87%BA%E7%9A%84%E6%96%87%E7%A8%BF\\%E8%87%AA%E6%A2%B3%E5%A5%B3%E8%AF%9D%E8%AF%AD%E7%9A%84%E6%B5%81%E5%8F%98.doc \l _ftn2 \o [2] 换言之,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言说者倡导什么?限制什么?这些言说建构了怎样的自梳女主体?
?
?
一、清朝与民国:自梳是陋俗与奇闻
?
珠江三角洲女子不落家或梳起不嫁的习俗,清朝以来即有县志、族谱和人文笔记等文字记录。番禺、顺德、南海和香山等地的县志,有关不落家、不嫁和恋金兰等风俗的记录,言辞虽简,已有贬斥之意,如乾隆十五年《顺德县志》载:“女多矫激之行,乡中处女每与里女结为姊妹,相为依恋,不肯适人。” HYPERLINK file:///D:\\000%E5%AF%84%E5%87%BA%E7%9A%84%E6%96%87%E7%A8%BF\\%E8%87%AA%E6%A2%B3%E5%A5%B3%E8%AF%9D%E8%AF%AD%E7%9A%84%E6%B5%81%E5%8F%98.doc \l _ftn3 \o [3] 。道光十五年的《南海县志》:“广州女子多有结金兰……染其颓风” HYPERLINK file:///D:\\000%E5%AF%84%E5%87%BA%E7%9A%84%E6%96%87%E7%A8%BF\\%E8%87%AA%E6%A2%B3%E5%A5%B3%E8%AF%9D%E8%AF%AD%E7%9A%84%E6%B5%81%E5%8F%98.doc \l _ftn4 \o [4] ,咸丰三年《顺德县志》又载:“昔人所谓妇女恋金兰,归母家不时返者,穷村僻壤囿于故习者有之,今则厥风大革矣。” HYPERLINK file:///D:\\000%E5%AF%84%E5%87%BA%E7%9A%84%E6%96%87%E7%A8%BF\\%E8%87%AA%E6%A2%B3%E5%A5%B3%E8%AF%9D%E8%AF%AD%E7%9A%84%E6%B5%81%E5%8F%98.doc \l _ftn5 \o [5] 其所使用的“颓风”、“矫激之行”、“厥风”等词,含有病态与过分之意。
同时,历届的县志反复报告说此风俗已被革除,估计是为了彰显官府的功绩。事实上,治理的成效甚微,由于没有法律可依,只能靠地方官员因时因地制宜。《顺德县志》曾记载知县李沄的做法:“自是凡有诉者,亟逮其父兄至,墨涂其面以辱之,不以门第恕也。一时民俗警动,以被迫横死告,逮令殓埋不诣验。妇女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