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气候学第2章气候系统绪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气候系统 2.1 气候系统的组成 2.2 气候系统的物理、化学过程 2.3 气候系统的基本特性 2.4 气候系统的可预报性 2.5 气候系统的研究 2.1 气候系统的组成 气候系统的定义: 大气圈、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整体。 这5个部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很大,功能各不相同,这5个组成虽相互作用,但又长期独立存在。 宇宙空间 地球辐射 H2O,N2,O2,CO2,O3,气溶胶 太阳辐射变化 大气 冰雪 大气成分的变化 陆地 大气-陆地耦合 海冰 海冰-海洋耦合 陆地性质、地形、植被和反照率的变化 海底形状、盐度等的变化 海洋 热交换 降水 风应力 大气-海洋耦合 生态 大气-海冰耦合 气候系统示意图 大气+水 = 气候的内系统 (大气、海洋、冰雪等) 全部陆地+地球外的宇宙 = 气候的外系统 气候系统的变化中最为重要的外强迫因子: 太阳辐射、地球本身的结构作用 (地球旋转、地轴倾斜和轨道运动等)) 太阳活动影响气候的几种可能途径 (1)太阳活动→地球大气电离程度→大气经圈环流→气候变化 (2)太阳活动→紫外辐射→臭氧层→平流层热状况→气候变化 (3)太阳活动→地球磁场→地球自转速度→大气和海洋环流→ 气候变化 (4)太阳活动→地球磁场→核-幔边界上的地磁能量→大气和海 洋状况→气候变化 大气圈 地球大气圈是几乎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上薄薄的一层(地球半径的0.5%厚)气体混合物。 大气是气候系统中最活跃、变化最大的部分,是气候系统的主体部分。大气圈对于施加在其上的变化的响应时间比气候系统中任何其它分量短得多。所谓响应时间,指的是施加一个小扰动到系统的边界条件或边界强迫上,该系统重新平衡到一个新状态所需要的时间。 大气和气候系统其他成员间的热量、水分和物质交换是气候系统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基本过程:如地—气之间的热量、动量及水汽湍流输送过程;水汽凝结时的潜热释放过程;云对太阳辐射和长波辐射的影响过程;大气中CO2、水汽及其他微量气体的辐射冷却和加热过程;地表状况的变化及气溶胶、山脉、海陆分布等都对大气圈产生重要作用 大气圈 1) 结构 2) 组成及特性:干洁空气、水汽、固态和液态微粒(气 溶胶粒子) 温室气体包括:水汽(H2O)、二氧化碳(CO2)、 氧化亚氮 (N2O)、甲烷(CH4)和臭氧(O3) 3) 动力、热力性质: 热惯性和动力惯性小,特征时间为15天左右. 根据垂直方向上大气温度变化、运动状态、密度及成分的变化等,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逸层. 大气结构 1902年发现:对流层顶—20km: 等温层 对流层 平均高度约为11km, 在赤道附近可到16km,高纬度地区为8.5km. 对流层温度变化的最大特点为:温度随高度递减,递减率为-6.5℃/km。 由于上层冷,下层暖,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对流运动,并且由于冷、暖分布不均,从而形成各种尺度的大气运动,如高低压、锋面和台风等,带来各种天气现象。 平流层 温度随高度增加 平流层没有山脉且不直接与陆面、海洋相接,几乎没有水汽凝结。因此,这一层大气运动不像对流层大气运动那样复杂 中间层 温度随高度下降。 热层 中间层以上到800km,该层空气质量只有大气质量的十万分之一。由于紫外线在这一层被强烈吸收,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升高。 大气垂直结构 分子量 主要气体成分 空气中的含量/按体积% 平均滞留期/ 年 氮(N2) 氧(O2) 氩(Ar) 二氧化碳 臭氧(O3) 干洁空气 78.08 20.95 0.93 0.03(可变) 0.000 001(可变 100.00 106 104 109 15 28.02 32.00 39.94 44.00 48.00 28.96 干洁空气气体的主要成分及含量 对于具体的大气成分来说,随着高度的变化,其浓度变化也十分显著。 二氧化碳CO2,大气中集中在大气圈底部,从地面到20 km高度以下这一薄层。在20 km以下的大气中一般占0.03%,到了20 km以上含量显著减少。 它的天然源主要是海洋脱气、甲烷转化、生物过程、岩石的风化和沉积,比如,火山喷发,动植物的呼吸和有机物的腐烂、燃烧等;人为源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燃烧过程以及大量砍伐森林,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大气中CO2的浓度不断增加。 臭氧O3的形成 臭氧与氧分子是亲兄弟,臭氧由三个氧原子组成。在高层大气中太阳的各种射线撞击氧分子,在紫外线撞击

文档评论(0)

知识宝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