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04章细胞要点.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生命世界能量的源泉——太阳能 1)光合作用: 光能→电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植物细胞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细胞器;由叶绿体膜,类囊体,基质三部分组成;其结构特点:三层膜三个腔(叶绿体外膜/内膜/类囊体膜,膜间隙/基质/类囊体腔)。 1)光合作用过程: 光反应→活跃化学能(电子传递/光和磷酸化的光反应)→类囊体膜;暗反应→稳定化学能→基质中完成(羧化和还原→将CO2固定形成3碳糖, RuBP 再生,C3植物RuBP羧化酶; 2)C4和CAM途径植物: ①共同在两种酶的参与下完成两次固定CO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O2→苹果酸→丙酮酸+ CO2→→3C糖); ②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与CO2的亲和力比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高, C4CAM途径能利用低浓度的CO2 ; ③能分别在不同空间相同时间或不同时间相同空间完成两次CO2固定; ④C4植物的生产率比C3植物高。CAM植物的特点? 2、生物体能量的取得——生物通过有机分子的氧化生成生物体的能量通币ATP(糖的无氧酵解、 有氧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 3、生物体内代谢网络复杂而精细(蛋白质的合成、加工、运送)。 第四章 细胞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一.细胞学说建立 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三、细胞分裂和细胞周期 四、细胞分化、衰老与死亡; 细胞的种类和寿命 1、 细胞学说的主要的内容 17世纪中叶,显微镜被用于生物学研究,用显微镜观察来自树皮的木栓,看到一个个“小室”结构,称之谓“Cell”(细胞)。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 英国科学家霍克(R.Hook,1635-1703),27岁成为英国皇家 学 会领导成员;1665年用自制的显微镜对软木观察,发现紧密排列的蜂窝状小室并命名Cell。 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i von Leeuwenhoek,1623-1723)用自磨镜片做成显微镜第一次观察了活的细菌和原生动物。 电子显微镜 用途 人们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生物,包括微生物和动、植物的细微构造,到处都看到细胞结构。逐渐形成一个观念:各种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9世纪30年代(1838~1839),R. HooKe发现并命名细胞180多年后 ,两位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正式明确提出: 细胞是植物体和动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 这个观点,经过后来的丰富和发展,形成公认的细胞学说: 1)细胞是所有动、植物的结构和生命活动 的基本单位。 2)每个细胞相对独立,一个生物体内各 细胞之间协同配合。 3)新细胞由老细胞繁殖产生(分裂产生)。 意义—— 2、细胞学说的科学意义 细胞学说的提出先于进化论约20年,它与进化论一起,奠定了生物科学的基础。细胞学说是生命世界有机结构多样性的统一(形态各异生物体的统一性体现——细胞,基本的结构和活动单位) ,从哲学推断走向自然科学论证。 评价—— 细胞学说被认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从两篇经典的论文看来,细胞学说不但关系到生物体的构造,也关系到生物体的生长与发育。 最初提出细胞学说观点的两篇论文是: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 1938 年发表的论文 : 『论植物发现』; 德国动物学家施旺 1939 年发表的论文: 『动、植物结构与生长相似性的显微研究』。 无细胞结构的生命? 3、有没有非细胞生命? 19 世纪末,人们首先在烟草上间接发现并逐渐证明了比细菌还小的“传染性活性成份”,称为滤过性病毒(简称病毒)。 1930年-1940年期间弄清病毒的化学本质和结构。 证实: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构的生命形态。 最简单的病毒仅由核酸大分子和蛋白质大分子组成。 但是,病毒颗粒必需进入寄主活细胞才能表现出生命的各方面特性。 所以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也适于病毒。 细胞—— 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 动物细胞的典型结构 动物细胞模式图 1)细胞质膜和生物膜化学成分及组成: 膜脂(胆固醇、磷脂及鞘磷脂)和膜蛋白; 磷脂和鞘磷脂分子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一个极性的头两个非极性的尾巴;胆固醇分子的3位羟基(-OH)被看作极性的头。在水环境中,这几类分子会自发形成脂双层微囊。 在水中的脂双层微囊 细胞质膜的框架——脂双分子层,还有蛋白质“镶嵌”在其中。 1972年提出的流动镶嵌学说, 强调了生物膜中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不对称性和流动性(运动)。 这样的膜结构不但用以组成细胞

文档评论(0)

LOVE爱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412243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