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石油、天然气的成因与生油岩
第一节 油气成因理论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第三节 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地质环境及动力条件
第四节 有机质的演化与成烃模式
第五节 天然气成因类型及特征
第六节 生油层研究与油源对比
????本章提要
?? 油气成因问题是石油地质学的三大核心(油气成因、油气藏形成、油气分布规律)问题之一,是研究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的基础。本章在阐述油气无机生成与有机生成两大学派的发展概况及新进展后,系统阐述了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1.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2. 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及动力条件
3. 有机质演化阶段及成烃模式
4.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其识别
5. 生油层地质—地球化学研究与油气源对比
?? 石油成因问题是石油地质学中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对待这个问题的研究已争论了一个世纪,其原因主要有四个:
石油是可以流动的物体,产出地点非同生成地点。
石油是成分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对外界途径的变化较为敏感,它的不同组份可能有不同的生成经历。
对石油与原始母质之间的过渡形式缺乏明确的认识。
解决石油成因问题涉及广泛的地质学科和化学学科。
?? 一.石油的无机成因学说
石油的有机成因说盛行于19世纪中叶,较为有代表性的学说有三个:
碳化说(门捷列夫的学说影响最大-19世纪中期)
石油是在地下深处的重金属碳化物与下渗的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经化学反应生成的蒸汽在冲向地壳的过程中冷凝在地层孔隙里,在有一上覆的非渗透层遮挡时,可集中形成油气藏。
宇宙成因说(索柯洛夫-19世纪晚期)
某些天体中发现有碳氢化合物,它们是宇宙中所固有的,在地球处于熔融状态时,气圈中就存有碳氢化合物,后来随着地球的冷却,而被吸附并凝结在地壳的上部,在沿着裂缝溢向地表的过程中,便可以形成油气藏。
岩浆说(库德梁采夫-20世纪50~70年代)
地壳深处的岩浆中,存在碳、氢、氧、硫及石油中的其它灰分元素。在温度高达6000~12000°C中,碳和氢形成甲炔基;在3000~4000°C时,可形成亚甲基;温度依次降低,可分别形成甲基化合物和甲烷。同时,一氧化碳与氢可直接合成烃类化合物。当地球深处的高温岩浆(基性岩浆)离开岩浆源侵入到地壳以致于喷出地表的过程中,岩浆的温度逐渐降低,上述化学反应依次发生,在温度和压力适宜的地带,生成石油烃类。但并不否认石油在运移的过程中可以掺入一些生物成因化合物的可能性。
斯密特在现代沉积物中发现了烃类,包括液态烃,得出了石油是在沉积的早期形成的理论,突破了30~40年代特拉斯克关于现代沉积物不存在烃类的著名研究,这是一个飞跃的突破。为此,斯密特曾获得了诺贝尔奖。
19世纪,有机学派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案,如以低等动物为主的动物说和以藻类为主的植物说。也有人主张石油与煤同源于高等植物,只是沉积环境不同而已。
有机学说的最早提出人是18世纪苏联的罗蒙诺索夫,他认为石油是煤在地下经受高温蒸馏的产物。
20世纪的50~60年代,有人提出了原生说,认为石油起源于生物体中固有的烃类。据估计海洋植物每年可以产生12×106t烃,如有0.01%被保存下来,一亿年即可满足世界石油储量。但生物体中的原生烃含量太少,更难以富集,不宜作为生油的主要原料。
19世纪初波东尼认为动植物都能生成石油,也称动植物混成说。
石油有机成因
二.石油的有机成因说
在动植物混成说之后,人们又注意到有利于生油的生物化学组份,1932年前苏联的古勃金认为,各种生物化学组份都可参与生油。它们来自海洋的动植物残体,也可以是从陆地携带入的生物分解产物,含有这些有机物质的淤泥,就是将来生成石油的母质。母岩在早期由于细菌作用而产生分散态石油,晚期由于负荷加大,将油水一起挤入多孔的地层中,而油水按比重分开,形成了油藏和气藏。
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在成岩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地转化成为可溶有机溶剂中的沥青与不溶于有机溶剂中的干酪根两大部分。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些前苏联学者倾向于把沥青视为生成石油的直接源泉。
20世纪70年代西欧的一些学者认为干酪根为生油的母质,而沥青为干酪根热解过程的中间产物。
中间产物
干酪根
沥青
生油相的问题,在20世纪40年代后,我国老一代石油地质工作者潘钟祥、黄汲青等力排众议,以中国油田的实例,雄辩地论证了陆相生油的现实性。从此,使唯海相生油论发生了动摇。目前,已很少有人反对陆相生油了。但还有一种错误的倾向,认为陆相环境是腐植型有机质堆积,海相环境是腐泥型有机质堆积。
生油相
海相
陆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