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血液
1、细胞膜有哪几类物质组成?细胞膜分子模型有哪两个特性?
2、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有哪些异同点?
3、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其膜电位为什么是在一个范围内浮动?
知识点回顾
血液的化学组成及理化特性
血细胞生理
生理性止血
思考题
内容提要
血液的化学组成及理化特性
功能
1、维持稳态
2、传递信息
3、免疫与防御作用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相对密度
全血?血浆,与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血浆蛋白质含量呈正比
血液的粘滞性
在37℃条件下,全血?血浆?水,取决于红细胞数量及血浆蛋白质含量
血浆渗透压
1、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血浆中溶质吸收水分通过半透膜的能力
2、包括晶体渗透压(总渗透压的99.5%)和胶体渗透压(总渗透压的0.5%),晶体物质主要来源于Na+和Cl-,胶体物质主要来源于血浆蛋白质
3、细胞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临床上通常把0.9%的NaCl溶液称为等渗溶液或生理盐水,把5%的葡萄糖溶液称为等渗葡萄糖溶液。
血浆pH
1、哺乳动物血浆的pH一般维持在7.30 ~ 7.50之间
2、血浆中的缓冲对还有Na2HPO4/NaH2PO4和蛋白质钠盐/蛋白质等
3、红细胞内的缓冲对包括KHCO3/H2CO3 、 K2HPO4/KH2PO4 、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
血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成
造血(hemopoiesis):各类造血细胞发育和成熟的过程
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临床上可抽取正常动物的骨髓,进行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在受者体内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
血细胞生理
细胞直径7 μm,双面内凹
无细胞核,无线粒体
半衰期:牛135~162 d,猪75~97 d,小鼠20~30 d
数量:1012个/L
红细胞
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通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
2、悬浮稳定性:红细胞与血浆的摩擦阻碍红细胞下沉
3、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在低渗溶液中抵抗破裂和溶血的特性
功能:
1、气体运输:血红蛋白依靠亚铁血红素运输O2
2、酸碱缓冲功能
3、免疫功能
4、血型和输血
血型(Blood group):狭义概念是指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膜上的特异抗原类型
凝集原(agglutinogen):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糖蛋白或糖脂起着抗原的作用
凝集素(agglutinin):血浆中能与细胞膜上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γ-球蛋白)
血型和输血
血型
血型基因型
凝集原
凝集素
A型
AA或AO
A
抗B
B型
BB或BO
B
抗A
O型
OO
—
抗A和抗B
AB型
AB
A和B
—
人医只允许在同型个体间进行
家畜首次输血很少发生血液凝集反应
原料:铁
细胞成熟物质:叶酸和维生素B12
其他营养物质:氨基酸、维生素B6、C、E和铜锰钴锌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白细胞
细胞分类
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
无色、球形、有核的血细胞
半衰期:粒细胞的寿命不到1 d,单核细胞为数小时到数天
数量:109个/L,通常百分比计数
白细胞具有变形、渗出、趋化和吞噬等生理特性,以执行其防御功能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
嗜碱性粒细胞能合成和释放组胺、肝素、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生物活性物质
嗜酸性粒细胞拮抗嗜碱性细胞作用
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参与免疫反应
血细胞生成素(Hematopoietin)(或称集落刺激因子)调节红细胞分化和增殖;白细胞介素调节淋巴细胞的生长和成熟
血小板
细胞体积小,呈双面微凸的圆盘状
无色,无细胞核
半衰期:寿命约10 d,在最初的2~3 d内具有生理活性
数量:几百~一千
具有粘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等生理特性
参与生理性止血、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
生理性止血
血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的出血,在几分种内就会自动停止的现象。包括受损的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和凝血块形成三个基本过程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影响因素:表面光滑度、温度、化学或生物制剂(维生素K、EDTA、肝素钠、双香豆素)
内源性凝血:血小板
外源性凝血:损伤的血管壁或血管外组织
V 外源性?V内源性
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血凝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作用:防止血栓的形成、参与组织修复及血管再生
思考题
1、血液在稳态的维持中起什么作用?
2、为什么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