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学第十讲二ppt研讨
性别与文学 第四单元 中国当代女性的文学创作 第十讲 政治意识形态主导时期的女性创作 性别意识的萎缩与消解 革命历史的温情回顾 一、性别意识的萎缩与消解 1、“男女都一样”的神话想象:“男女都一样”既是对性别歧视的颠覆,也意味着对两性之间差异的抹煞与取消,同时是对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性别群体的否认。 2、家庭观念的改写:在女作家笔下,所有被颂扬的女性,无论年龄、职业、教育程度有多大悬殊,都有着为人民服务、为国家集体做出贡献的革命激情,陶醉在“主人翁”的社会性角色中,积极而主动地将自我改造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颗螺丝钉”。 二、革命历史的温情回顾 1、成长中的置换与重构——《青春之歌》是知识分子经过磨练与改造、走向革命的一个范本,凸显了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化的强烈诉求。 2、战火中的插曲与温情——《百合花》:战争生活中的个体生命体验,清新柔美,别有韵味。 3、怀旧中的忧伤与诉说——《红豆》:揭示了在爱情与政治信仰发生冲突时人生抉择的主题。 杨沫 (1914~1995) 原名杨成业,曾用名杨君默、杨默、杨慧梅等。原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1928年入北京温泉女子中学读书,因家庭破产而失学,曾任小学教员、书店店员。1934年在《黑白》上发表处女作。抗战爆发后,在晋察冀边区做妇女工作和报刊编辑工作。1952年起先后担任中央电影局剧本创编室、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1963年起为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任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文联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青春之歌》等。 茹志鹃 (1925~1998) 曾用笔名阿如、初旭。原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3岁时亡母,幼年随祖母做手工活为生。1938年祖母逝世,曾被送入上海基督会所办的孤儿院。后经补习插班入浙江武康中学。1944年随兄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上海,任《文艺月报》编辑。1958年发表短篇小说《百合花》。 “文革”中创作中断。1977年重新开始创作。写有对历史现实进行反思、批判极左路线的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等。 宗璞 (1928~ ) 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工作。 主要作品: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等。 原名刘清莲。女。山东夏津人。中共党员。1939年参加革命, 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入东北鲁艺学习,次年进北京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历任中国作协武汉分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河北省文联、中国作协河北分会副主席。 著有小说集《春大姐》《长长的流水》《英雄的乐章》、《刘真短篇小说选》等,散文集《山刺玫》,报告文学集《西天取宝记》,故事集《红围巾的旅行——彭总的故事》《参天的大树——彭德怀的故事》,1977年后发表了《知耕鸟》《黑旗》《婚礼》等中短篇小说,在海外发表回忆录《回首再望》《我在文坛三十七年》,中篇小说《神农架的日本少女》及随笔、散文多篇。 刘真 (1930~ ) 1966年到1976年的 “文革”十年是整个文学荒漠化的灾难季节,极左政治的写作环境不仅窒息了作家的思想,也扼杀了艺术生命。那些在三四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女作家,那些从战火硝烟中走进新中国的文学女性,那些建国后跨入文坛的新秀,几乎全部被政治运动的浪潮所吞没,或被迫辍笔。 在“文革”时期的样板戏里,女性英雄人物成了符号的化身。她们的阶级身份、政治身份远远大于性别身份。她们从外貌到内心都如男人一般样粗砺、坚硬。这些“雄性化”的独身英雄,实际上是被抽空了女性内在精神的男性主导话语的替代品。十年浩劫期间,如果说中国的男性长久地体验着作为主体的“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失落,那么中国的女性所体味的,则是“人”与“女人”双重的失落。囚笼之内封闭式的话语机制,不仅限制了言说的自由,也导致创造力的枯竭,淘空了女性个人生命的体验。 拓展阅读 萧红 《生死场》、《呼兰河传》,《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8。 谢冰莹《一个女兵的自传》,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 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张爱玲文集》第2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丁玲 《我在霞村的时候》《丁玲短篇小说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三八节有感》,《丁玲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苏青 《结婚十年》,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 草明 《原动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49。 陈学昭《工作着是美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