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汉语常用语气词资料.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常用语气词 一、语气词 语气词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 既不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表示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只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 语气词按照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可分为三类:句尾语气词、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 1.?句尾语气词 古代汉语常用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 ? (1) 也 ???“也”用在句尾,含有判断、肯定、确认的语气。“也”的用法主要有六种: ① “也”用于判断句,帮助谓语进行判断。如: ?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 《巫山、巫峡》 ② “也”用于叙述句,表示对所述情况深信不疑。例如: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郑伯克段于鄢》 ?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 《王子坊》 ③ “也”用于复句最后一个分句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例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 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 ⑤ 用于祈使句,表示命令、禁止、祈使等语气。例如: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左传·隐公元年》(表命令) ???(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史记·项羽本纪》(表禁止)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曰:“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表祈使) ⑥ 用于感叹句,表示感叹语气。例如: ?《孟子·公孙丑上》:“恶!是何言也!” (2) 矣 ??? “矣”和“也”的区别: “也”表静态,“矣”表动态;   “也”不表示变化过程,只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 “矣”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把事物发展变化中的状况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矣”与现代的“了” 大致相当,“也”字则没有与之相当的现代语词。 “矣”表示的事物发展变化过程,有两种意义: ??① “已然”阶段:表示事情已经发生,但仍把事情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鸡既鸣矣。(《诗经·鸡鸣》) 余病矣。《左传·成公二年》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左传·宣公二年》 ② “将然”阶段:事情尚未发生,但预料将要发生,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论语·阳货》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僖公十年》) “矣”的用法: ①用在叙述句句尾。例如: 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鸣》)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②用在复句中的后一分句末尾。例如: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左传·宣公二年》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 ③用在描写句句尾: 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 今老矣。《左传·僖公三十年》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 ④用在疑问句句尾,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如: 敬诺。年几何矣? 《战国策·赵策》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论语·子路》 ⑤用在祈使句句尾: 先生休矣! 《战国策·齐策》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墨子·公输》 (3) 已  用法与“矣”相似,主要是说明动作行为的既成状态、对将来的判断和肯定,侧重于一种限制语气,即说话人认为只能如此,可译作“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养生主》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史记·货殖列传》 ??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国语·越语上》 (4) 乎 ??? “乎”是用得最广泛的疑问语气词,它表示的疑问语气也最强。用法主要有五种: ① 用于是非问,要求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可译成“吗”。例如: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战国策·赵策》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列子·汤问》 ?是非问句中?常与“其”、“得无”、“无乃”等呼应, 表示委婉推测地发问,可译成“吧”、“呢”。例如: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左传·隐公四年》 ?日食饮得无衰乎? 《战国策·赵策》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 用于选择问,相当于“呢”。例如: ???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庄子·秋水》 ??? 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梁惠王下》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 《战国策·韩策二》 ? ③ 用于特指问,表示疑问语气,可译成“呢”。例如: 轸不之楚,何归乎? 《史记·陈轸列传》 ?陛下与誰取天下乎? 《史记·留侯世家》 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句践灭吴》 ?? ④ 用于反问句,可译成“吗”或“呢”。例如: ?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 《越王句践》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报任安书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