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年高考语文 复习备考对策 四川省广汉中学 王小槐 一.从高考语文“四个研究”谈如何做好全面备考 考纲——弄清“五个问题” 考题——做到“四个把握” 教材——强化“三个有数” 方法——落实“读练评讲” 例如:高考写景状物散文的复习 我们可运用下面表格,阅读时要求学生填写。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把握散文核心内容。 例1:【2012年四川卷】 第8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举子业辄鄙之曰 鄙:以为羞耻。 ——钦少颖敏,习举子业辄鄙之曰:“为学止于是耶?” B.自劾求退 劾:检举揭发。 ——因亢旱上章极谏,复以言官旷职召灾,自劾求退 C.必宥尔,无恐 宥:宽恕。 ——兵虽至,尔等不杀人,必宥尔,无恐 D.上官按之不得实 按:查验。 ——时又有边将诈诱杀为阵获者,上官按之不得实 答案:A.鄙:轻视,看不起。 【简析】所考查的四个实词,两个课内(鄙、按)两个课外(劾、宥),即使是 课外,也仍在常见常用的范畴之内。如我们能养成“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习惯, 联系上下文、前后词,克服断章取义,就容易判定答案了。 【小结】考查的文言文实词一般体现出“课内外的结合,重视迁移能力”的原则。 所以我们在复习备考的时候在立足教材、用好教材的同时,还要注重迁移能力的训练 例3:“定词性”和“语境义”,如“因”的把握 研究考纲的“五个问题”,可以提高复习的针对 性,增强复习的有效性,消除复习的盲目性; 研究考题“稳中有变”的考查内容,可以明确复习 备考方向; 分析历届高考得分情况,可以明确高考复习备考的 重难点; 探索“读练评讲”的复习方法,可以明确高考备考 的有效性策略。 谢谢大家 例 句 词性 方法 技巧 翻 译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我欲因之梦吴越 介词 “因”后面是“名词、代词” “根据、因为、凭借、经过、通过” 因噎废食、因为长句 虎因喜,计之曰…… 连词 副词 “因”后面是“动词、形容词” “ 于是,就;因而” 蒙故业、因遗策 动词 上下句,前后词 “沿袭” 于今无会因 名词 语境义 “原因、机缘” 2.把握文言句式和翻译的方法 复习备考时,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应以课内相似句子为例,将教材 中的文言文对照注释认真“过”一遍,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归类复习,以掌 握“考纲”要求的四种文言句式的特点。 此外,评分时有两条重要的依据:一是大意正确;二是采分点明确,重要 的实词、虚词、句式、省略、活用等必须准确。 翻译方法: ①文句的对应 ②词语的调整 ③组句的连贯 ④书写的训练(做到“三清” “三不” ) 文言的翻译还可以由对文句的翻译变为对文段的翻译,可以另选文段,如 寓言、游记、短论。另外,文言文还得注意文句的断句训练,即给一段文言句 子加标点。 * 主要内容 一.从高考语文“四个研究”谈如何做好全面备考 二.从高考试题“稳中有变”谈对本届复习的启迪 三.从上届高考语文得分谈本届高考复习的重难点 四.从本届高三的现状谈“读练评讲”的复习方法 二.从高考试题“稳中有变”谈对本届复习的启迪 明年高考之变 A.客观题在单选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 题分值5分。 B.大阅读不考选做题,三大文体——文学类、实用类、议论 类,文学类必考,由全是主观题变为主观题加一个多项选择题。 C.名言名句范围:由旧教材的6本变为新教材的必修1——5 册的涉及到的要求背诵的古诗文26篇,再向前延伸到初中,语文 版和人教版教材里都要求背诵的篇目,大概有59篇。 明年高考之稳 1.选材上“五味”俱全, 突出常见常用。 时代味——鲜活的时代气息 生活味——鲜灵的生活气息 四川味——鲜丽的四川气息 语文味——鲜美的语文气息 教材味——鲜明的教材气息 教材味——引导学生关注和研读教材是四川卷的命题导向之一 第1题语音“绰约、缜密、慰藉、风驰电掣、纤细、弦外之音” 第2题字形的“罄竹难书、曲意逢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等 第8题文言实词的“鄙”“按” 第9题虚词中的每选项的第2句涉及教材四篇课文 第11题的特殊用法或句式等 第12题古诗鉴赏中的《子规》一诗,更是植根于教材 第13题中的名句默写,全部源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第18题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也与教材密切相关 第20题续写句子的素材选自第五册中《人是什么》的倒数第二段 由上可知:涉及教材共9个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