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政治思想.pptVIP

第二章 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政治思想.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主要内容 一、儒家概述 二、孔子以仁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三、孟子的仁政思想 四、荀子的礼治思想 一、儒家概述 (一)儒与儒家 1、儒 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周礼·天官· 太宰》)(郑玄注:“师,……有德行以教民者;儒,……有六艺者以教民者。” ) 以本俗六安万民。……四曰联师儒。(《周礼·地官· 大司徒》)(郑玄注:“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地官· 司徒下》 ) (一)儒与儒家 2、儒家 孔子在儒这一职业上作了特殊的表演: (1)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弟子; (2)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整理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3)提出了系统的理论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礼记·经解》) (二)儒学的思想特点 1、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把先王之道作为自己的旗帜; 2、以六艺为法; 3、崇尚礼义,主张以礼治国,以礼区分君臣、父子、贵贱、亲疏之别; 4、仁、义、礼、智、忠、孝、信、爱、和、中等,是儒家共同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5、宗师孔子 (三)儒家的分化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於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后陵迟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史记·儒林列传》 (三)儒家的分化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韩非子·显学》 (三)儒家的分化 《 荀子· 非十二子》: 仲尼、子弓之儒:“成名况乎诸侯,莫不愿以为臣,是圣人之不得势者也” 子思、孟轲之儒:“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 子张氏之儒:“弟佗其冠,祌禫其辞,禹行而舜趋” 子夏氏之儒:“正其衣冠,齐其颜色,嗛然而终日不言” 子游氏之儒:“偷儒惮事,无廉耻而耆 饮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 (四)儒家的政治倾向 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人主用之,则势在本朝而宣;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悫;必为顺下矣。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呜呼而莫之能应,然而通乎财万物,养百姓之经纪。势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 ——《荀子·儒效》 二、孔子以礼仁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一)礼治与正名 “为国以礼”(《论语·先进》)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1、礼治和复礼:《乡党》 2、礼的精神:“让”、“中”、“和”、“仁”等 “君子无所争”(《论语·八佾》)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 3、正名主张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成公二年)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论语·乡党第十入公门鞠躬如也章》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有似不足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没阶,趋进,翼如也。 复其位,踧踖如也。 (二)仁:由己及人的政治主张 梁启超:“儒家言道言政,皆植本于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不同的人,孔子所给出的“仁”的含义有所不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为己,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