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平调生存现状调查.doc
大平调生存现状调查
摘要:起源于明朝并发展至今的濮阳大平调可谓历史悠久,然而,平调之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平调的发展史上,有高峰亦不乏低谷。那么,今天的濮阳大平调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呢,本文以濮阳市大平调剧团为例,首先对大平调做一概述,其次结合笔者和团队小组的田野调查,探讨濮阳大平调剧团的生存现状最终指出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大平调;由来;面临问题
大平调是以河南省濮阳、滑县、延津与山东的东明为活动中心,流播于山东、江苏、河北等地区的古老剧种,该剧种现为河南省濒危剧种,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笔者对于大平调研究已有多年,来濮阳调研,已有多次,与濮阳市各县的大平调剧团都有所联系。
一、濮阳平调的概述
濮阳是开州平发源地。“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濮阳县街头有打三节(一作鼓、一作梆、一作击节)土梆艺人叫唱行乞。”这些艺人借鉴民间武术班所用大铙、大镲作硬乐,加进土乐器大弦、二弦、三弦,聘请号称“戏篓子”的河北秀才胡老摘口传戏文,走场动作则请拳师教习,反复排练后始作“板凳头”演出。艺人们初仿开封河南讴,因调高够不着改用大本腔,逐渐形成一种别于河南讴的新曲调。“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下堤艺人集资捐粮,仿官宦朝服作麻布箱衣,于同年中秋节正式登高台演出。”因原来称呼不雅,且腔调较河南讴缓平,遂易名开州平。“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濮阳陈家屯陈姓艺人组建平调专业班。正式对外演出。……乾隆年间,随着庙会的兴盛,平调进一步发展。濮阳西街范家班,清丰洪家班,已成为登高台的职业名班,并出现了以管戏为职业的管主。”道光年间大平调窝班多营业演出,成为艺人谋生的重要手段。光绪时濮阳大平调进入黄金时代,洪家班、范家班、万家班成鼎足之势,素有“南乐万、清丰洪、濮阳有个开州平”之说。另有二花袄和范县赵菜园班及民间业余小班百余个。
“1925年,濮阳刘五星二花袄刘歧山组建30余人的平调班”。初由其师刘发清总领,后刘发清被邀出班,刘歧山接掌班务。1930年因势所迫邀濮州绅士刘宏勋为管主。后濮阳柳屯乡绅董连勋胁迫刘宏勋让班,改称董家班。后董坐罪,民团局排长郜二明占有此班。1933年郜二明将之转交县东南梨园民团团长高登科。高登科邀白罡、梁庄等乡头绅肖三共管,改称大公团。1938年濮阳沦陷,高登科将之移交河务局坝头段李道成。1943年刘歧山率班投昆吾县(从濮阳分治)抗日民主政府,改名“昆吾县民主政府众艺剧社”。1949年10月濮阳、昆吾、尚和三县合并,剧团更名为濮阳众艺剧社,1958年改称濮阳红旗大平调剧团。
建国后濮阳大平调迅速发展,职业班社外业余班社达七十余个。因濮阳为东路平发源地,1960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清丰、内黄、南乐、滑县、延津、濮阳六县大平调剧团汇集濮阳,成立了全省唯一一家全民所有制的濮阳大平调剧团,1969年撤销。1973年濮阳县大平调恢复,1979年南乐、清丰平调剧团也相继恢复。1983年9月濮阳县大平调剧团应邀赴北京演出《包公碑》,《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新观察》等十余家新闻媒体报道了演出盛况。
二、濮阳大平调剧团发展面临问题
2014年11月,笔者及其团队成员获知濮阳大平调剧团濮阳市东白仓村进行为期四天的演出,于是便乘车前往经过三小时的颠簸,笔者终于到达了东白仓,再次见到了那些质朴、可亲的亲人――大平调演员,笔者早早的到来,见到了国家文化部给予支持的现代化舞台,据了解本次演出是子女给去世的老人过10年纪念日所演,也就是所谓的“鬼戏”是孝子为过世的老人谢孝的。
11日晚,在大平调戏曲演出舞台的幕后,我们终于见到了该剧团的团长宛九凤以及现任濮阳市文化局局长、原濮阳市大平调剧团团长张相彬。在这个不足十平方米的后台,笔者与张老师和宛老师展开了将近四个小时的深切交流。在此深刻的了解到了现今剧团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缺乏创新型的剧本以及创作人才。当问起宛团长为何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一些古装戏时,宛团长沉默了片刻,继而深深叹息“招不到新的创造力啊”!近些年来,伴随着国家对于戏曲文化的保护,许多高校让戏剧走近课堂,也就意味着能编写剧本的人才不断增多。这些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再毕业的时候就职于这些剧团,从事于一些新颖的剧本创作工作,从而为新戏的编排打下坚实的基础。宛团长的话不乏无奈:许多大学生一听剧团连连摇头,虽然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但是封建思想还没有完全被移除,许多毕业生不敢到剧团来工作其中最显著的问题就是家里觉得这不是一份体面的工作。据当地人介绍,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濮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听狗叫,不听大平调”,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其实我们也很容易去原谅这样在知识分子看来被称为幼稚的想法。
二、是排演新戏难。多数职业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