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后延迟复苏对大鼠海马病理变化的影响.docVIP

心脏骤停后延迟复苏对大鼠海马病理变化的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脏骤停后延迟复苏对大鼠海马病理变化的影响.doc

心脏骤停后延迟复苏对大鼠海马病理变化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心脏骤停后延迟心肺复苏对大鼠海马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即刻复苏组(A组),延迟复苏组(B组),每组按血管穿刺后(S组)或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A组、B组)0.5 h断头取海马。A组、B组采用窒息法致大鼠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模型。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海马病理变化。结果 光镜下,S组海马神经元表现为细胞形态、分布正常,几乎无变性、坏死神经元;与S组比较,A组、B组海马神经元可见明显的细胞水肿、核固缩等病理改变,且B组比A组损伤更为严重。结论 延迟心肺复苏不仅降低心脏骤停大鼠ROSC成功率,亦可加重海马组织病理损伤。   [关键词] 心肺复苏;脑损伤;自主循环恢复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a)-0022-02   虽然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研究不断深入[1],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脑功能的预后仍是难点问题[2],心脏骤停患者很难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血流中断时间延长致使脑组织损伤加重。为更好接近临床并且保证大鼠心脏骤停模型成功率,本实验重点探讨心脏骤停后延迟3 min CPR 对大鼠病理损伤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试剂、仪器   健康SD雄性大鼠54只,体重350-450g;MP50多参数监护仪(德国飞利浦);HX-200S动物呼吸机(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分组 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组,n=18);即刻复苏组(A组,n=18):窒息5±1 min后,常规复苏;延迟复苏组(B组,n=18):窒息8±1 min(心脏骤停后3 min)后常规复苏。   1.2.2 模型制作 本实验参考有关文献并加以改进[3]。大鼠称重,3%戊巴比妥钠(35 mg/kg)腹腔注射麻醉,仰卧固定。正中切口,暴露气管,行气管插管。剥离右侧股动脉,左侧股静脉,24G套管针向近心端穿刺置管后固定。连接压力换能器。连接心电肢体导联,至监护仪正常显示股动脉平均动脉压、心电图。伤口处敷蘸生理盐水纱布。稳定10 min后,呼气末气管夹闭诱导窒息致心脏骤停(CA)后,进行CPR:开放气道,接小动物呼吸机(呼吸频率80 次/min,潮气量6 ml/kg),同时经股静脉推注肾上腺素20 μg/kg。   1.2.3 CA标准 心电图呈室颤、停搏或电机械分离,股动脉平均动脉压25 mmHg[4];动物皮肤粘膜明显发绀。   1.2.4 ROSC标准 心电图呈自主节律,股动脉平均动脉压≥60 mmHg[4],持续时间超过10 min;动物皮肤粘膜发绀明显减轻。   1.2.5 标本留取 S组按血管穿刺后0.5 h断头取脑;A组、B组按ROSC后0.5 h断头取脑。   1.2.6 检测方法 低温冰台上断头剥离海马后,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至少24 h。脱水、透明、浸蜡及包埋,海马组织5 um厚切片,HE(Hematein Eosin)染色。   1.2.7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组间ROSC成功率比较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ROSC成功率   S组成功率100%,A组成功率88.9%,B组成功率50%;B组与A组比较,ROSC成功率明显下降(P0.05)。   2.2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病理观察   S组:海马神经元表现为细胞形态、分布、间隙正常,几乎无变性、坏死神经元(图1);A组:海马神经元有部分变性、坏死,病理损伤较重(图2);B组:海马神经元细胞出现明显的胞核凝固、深染,胞浆溶解,存在较多坏死神经元,病理损伤比A组更重(图3)。   3 讨论   学者们[5]对心肺复苏ROSC患者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薛继可[6]对725例CPR患者进行分析,发现CPR开始时间≤5 min的460例患者ROSC为140例(30.4%),CPR开始时间5 min的265例患者ROSC仅为47例(17.7%)。廖红[7]采用窒息法制作CA大鼠模型,在20只大鼠CA后即刻进行复苏,复苏成功率约为70%,本实验中,A组即刻复苏的复苏成功率为88.9%,可能由于实验条件、生理盐水以及肾上腺素的使用不同,导致实验中的复苏成功率存在一定差异。本实验B组大鼠复苏成功率为50%,与A组比较复苏成功率明显降低(P0.05),这再次证明了心脏骤停持续时间是决定ROSC的关键因素之一,临床上只有真正缩短开始心肺复苏的时间,才有可能根本上改善复苏的预后。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