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兵器到礼器:漫谈中式戟与欧式戟.docVIP

从兵器到礼器:漫谈中式戟与欧式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兵器到礼器:漫谈中式戟与欧式戟.doc

从兵器到礼器:漫谈中式戟与欧式戟 图中的习武者手持青龙戟,该戟的显著特征是带有月牙形单刃   中式戟与欧式戟的概念存在异同。两者相同之处是均为长柄兵器,不同之处是中式戟早期为戈与矛的结合体,后来也指带有矛头,旁有月牙形利刃的兵器,而欧式戟是指矛、斧、钩的结合体或刀、钩的结合体。   中式戟与欧式戟分别出现于何时?两者是如何演变的?有哪些形制?如今命运如何?请看――   中式戟的发源与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戟出现了自上而下联装两件或三件戈头的形制,图为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长柄三戈戟   中式戟是在戈与矛的基础上演进而成的。戈是中国特有的古代兵器,其呈平头状,利刃向下,整体为“厂”字形或“T”字形,攻击方式可横击又可勾杀,但是不能用于刺杀,适用于步兵对付骑兵,用于勾马脚或将人勾下马。 四年相邦吕不韦长戟的青铜戈特写。其青铜戈全长26.7cm,刃部经过修复后仍然十分锋利,戈身上设有4个长方形小孔,用于穿入缚绳,将戈固定在木杆上。戈的表面刻有铭文 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西汉楚王刘戊墓出土的青铜丫字戟,此戟现陈列在徐州博物馆,旧称“雄戟”。其外形尺寸巨大,戟身上共设有4个突起   中式戟是戈的改进型,其在戈的前端设有矛尖,比戈的攻击方式多了刺击一项功能,实用性比戈强,逐渐取代了戈,成为中国古代步兵的一种主要兵器。中国最早的戟出现于商代(公元前17~公元前11世纪),在河北藁(gǎo,音稿)城的商代遗址出土的青铜兵器中,有一件戈与矛联装在一个木柄上的戟。当时,由于戟比戈、矛先进,其很快成为战场上的格杀利器。   西周时期出现了由青铜整体铸造而成的戟。一种是以矛为主,矛侧设有横刃,这种戟突出了矛的优势,刺杀有力。另一种以戈为主,呈“十”字形。这种戟形体单薄,脆而易折,不适于实战,多用于仪仗场合。春秋战国时期(即东周时期)的戟仍将戈与矛联装在木柄或竹柄上,但出现了自上而下联装两件或三件戈头的形制。例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长柄三戈戟,这种戟大大提高了杀伤力。 四年相邦吕不韦长戟的戈上刻有“四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等铭文,吕不韦曾是秦国的丞相,丞相在秦朝也称为相邦。根据秦国的规定,丞相负责全国政务,铸造兵器的事务也由丞相监督,因而兵器上要刻丞相的名字。兵器上还要刻上皇帝的年代,例如“四年”,就是秦王政四年(公元前243年);“寺工”是秦朝兵器铸造局的称谓   2007年,秦朝兵马俑坑中出土了四年相邦吕不韦长戟,现珍藏在北京国家博物馆。该长戟由青铜戈、矛头以及木杆组成,全长2.87m,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惟一一件保存完整的青铜长戟。其青铜戈全长26.7cm,刃部经过修复后仍然十分锋利,戈身上设有4个长方形小孔,用于穿入缚绳,将戈固定在木杆上。戈的表面刻有“四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等铭文,吕不韦曾是秦国的丞相,丞相在秦朝也称为相邦。根据秦国的规定,丞相负责全国政务,铸造兵器的事务也由丞相监督,因而兵器上要刻丞相的名字。兵器上还要刻上皇帝的年代,例如“四年”,就是秦王政四年(公元前243年);“寺工”是秦朝兵器铸造局的称谓。 欧式长戟的基本形制是矛与斧的结合体,由戟头、戟身及戟杆组成。戟头一般分为矛式戟头、针式戟头两种。矛式戟头刃面略宽,双刃,中部起脊;针式戟头多呈三棱锥形,戟头狭长,刺击功能强大。戟身的一侧是锋利的斧头,另一侧是或弯或直的尖钩 德国人在17世纪制造的长戟,其戟身呈不规则多边形,斧头的刃面平直,尖钩状部分尺寸不大 意大利长戟戟身呈现出弧形较多的形态,斧头的刃面呈圆弧形内凹状,尖钩状部分与镰刀的尖端相似   战国末年,冶铁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由钢铁铸造的戟。铁戟的形体也有所改进,矛尖变得更加修长尖锐,戈身向上或向下倾斜。戟由“十”字形进化为“卜”字形或“丫”字形,故称“卜字铁戟”、“丫字铁戟”。典型的丫字铁戟出土自河南保安山2号墓,此墓属于西汉前期的墓葬,这件出土铁戟延续了战国晚期丫字铁戟的特征。在时代稍晚的广州南越王墓中也出土过类似的丫字铁戟。除了这两种出土的丫字铁戟外,还有一种青铜质的丫字戟。这种丫字戟在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墓中出现,比如位于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的西汉楚王刘戊墓出土了青铜丫字戟,此戟现陈列在徐州博物馆,旧称“雄戟”。其外形尺寸巨大,戟身上共设有4个突起。   三国时期,戟的种类增多,有手戟、长戟、双戟等。手戟柄短体轻,可刺可掷,是性能优良的自卫兵器。长戟、双戟则柄长体重,杀伤力大。长戟中比较著名的一种是方天画戟,方天画戟因其前端设有月牙形双刃,双刃以两条支杆与戟杆相连,呈“”形,并且戟杆镂空出图案或涂有彩绘,故而得名。双戟是两个外形相同的戟,左、右手分别握持各一,其中比较著名的一种是青龙戟,因戟杆上绘有青龙而得名,其显著特征是带有月牙形单刃。   戟自问世以来深得兵家赏识,几经变迁,留下了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