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铿锵机杼声:没落土布纤维的华丽转身.doc
铿锵机杼声:没落土布纤维的华丽转身
土布纺织品,在我国南、北方所使用的纤维原材料是不同的。在厚重的北方因为盛产棉花,所以其土布一般利用棉纤维采用不上浆工艺,用脚踏木制斜梁织布机加工纯手工制作而成,而在灵动的南方,土布则多利用各种麻纤维经脱胶等环节制作而成。
但是,地域不论南北,毋庸置疑的则是,土布这种历史悠久的纺织品于中国人来说都有着太多的纠结与缠绵。即便时至今日,在我们早已经被工业化的机器轰鸣声震得麻木的脑壳里,感觉土布离我们似乎应该已经渐行渐远的时候,它又恰是会如惊鸿一瞥般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悄然略过。
女子不语,哪里的木织机在唱歌?
在我国西南地方,各族群众将传统的土布又称呼为麻布、夏布,其意为麻纤维所制,而适宜夏天穿着也。传统夏布织造使用的也多为本地或者邻近地方盛产的苎麻。历史上,“儿童漾纱妇纺织”,基本上是一个普通人家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但在工业化手段早已解决了穿衣问题,即便在农村也大量使用工业化的衣料和纺织品的今天,要想寻找到传说中的“唧唧复唧唧”的织布声实际上也非易事。
四川东部小城隆昌县生产夏布已经有着千余年的历史,同江西万载、湖南浏阳并称为我国的三大夏布之乡。以前在隆昌,农村几乎家家都有织机,人人都会织夏布。在当地流传这样的说法:一年做到头,一生做到老。隆昌人也正是凭着这样的生活信念,逐渐成为生活习惯,才得以将传统夏布一代代传承至今。
已经被城镇化彻底改造过的县城,给人以犹如奇装异服的“非主流”,连自己都看不懂自己是什么的感觉,显然不再适合夏布这种沉淀了极重文化内涵的传统纺织品。只有走进远离尘嚣的小镇、乡村,你才能寻觅到那些灵巧的双手,在简单、粗笨的木织机上翩跹。聆听到那民间生活里最美的音乐,木织机的唱歌。
盘龙镇在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后,实际上已经不再属于四川省的行政区划。不过,以这个古镇为中心辐射周边川渝数个乡镇的区域一直都是西南土布的主要产地。在上个世纪80年代依靠出口日韩的订单,这个地区以苎麻为原料的土布生产规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全盛时期,盘龙镇上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从事与土麻布相关的产业。如今,这里的土麻布生产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手工艺制作。通过绩线、绕线、排线浆纱、绕芋子、织布这五个主要环节,最终获得人们所需要的土麻布。
长期以来,在采用传统天然纤维再经过纯手工加工而成的土布纤维行业中,整个行业因何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迅速衰落一直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这其中既有日韩市场萎缩论,亦有纺织产业化、规模化导致国内市场需求下降论,甚至还有土布织物天然缺陷论等等。不过,通过在盘龙镇上与还在从事土麻布相关工作的人们一席谈话,似乎能为获得这个争议的正确答案,提供些许参考。
盘龙镇一条略显冷清的小巷子里,一户人家房门半开。两鬓斑白,早已过了花甲之年的妇女卿仁英正坐在门口,凭借从门洞中射进来的亮光认认真真地在把弄着手中的苎麻条。依靠着这些年积累下来的并不丰富的经验,笔者知道这是苎麻加工中的一个环节叫绩麻线。也就是将已经经过初加工的苎麻条,进一步加工成麻纱线的过程。
据了解,卿仁英从事的这项工作是与镇上一家小型老麻布纺织厂合作而来。她在向麻布厂支付20块钱押金之后,便可以从该厂领回若干苎麻麻条。经过卿仁英将麻条不断地在腿上进行搓揉后,便可以获得苎麻麻纱线。随后,按照麻线质量的不同,她再以每市两七八元钱的价格将麻纱线卖给麻布厂。
虽然这种已经初具公司加农户模式雏形的经营方式确实是比较先进和高效的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卿仁英老人每天苎麻纱线的产量平均却只有区区半两。也就是说,她每天通过绩麻纱线这个工作仅能获得三四元钱的收入。虽然绩麻纱线也不过是卿仁英在照顾完孙子、孙女读书,忙活完家务活之后的一项副业,不过,如此菲薄的收入也不禁让人唏嘘。
实际上,卿仁英的情况正是目前老麻布产业链上众多参与者的一个缩影。在盘龙镇,从事手工织造苎麻麻布的人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留守的老年人,甚至于在这些人中间还看不到一个50岁以下的中年人的身影。可以说,这些老年人进行老麻布的加工早已经不是为了赚取低廉的加工费用,而是成为他们消磨时间的一种生活方式,抑或说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种生活习惯。
加工好之后的苎麻纱线被绕成麻团,然后就送到盘龙镇上的另外一家手工加工作坊进行排线浆纱的工序。实际上,这道工序主要是对容易起毛的经线进行上浆处理使其能够粘连到一起。
在这个作坊里,笔者看到几十团麻纱线同时穿过装满了米浆的竹筒,完成上浆,再穿过一排排整齐打过孔的竹片,然后从十几米远的转轴绕回。手工艺者们正是巧妙利用这个过程中的时间差,当上浆的麻纱线绕回来时,已经干透,也就意味着完成了麻纺工序中的干燥环节。
然而,这道看起来颇具技术含量的工序手工艺者的收入仍然很低,并且还需要看天气“吃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