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芜湖市三山区农田水利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doc
芜湖市三山区农田水利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 介绍了芜湖市三山区基本情况及农田水利工程现状,分析了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农田水利;建设现状;问题;发展对策;安徽芜湖;三山区 中图分类号 F323.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180-02 1 基本情况 三山区隶属安徽省芜湖市,位于皖南北部,长江下游南岸,区域面积276.1 km2,耕地5 220 hm2,总人口14.6万人。地貌以平原圩区和沿江洲滩地为主,南面为丘陵和低山区,除长江、漳河过境客水外,境内主要有龙窝湖和峨溪河两大水系,全区地面高程多为7.6~3.1 m(黄海高程,下同)。 春末夏初随着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输入的太平洋和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水气通量的增加,开始进入梅雨季节;6月至7月上旬副热带太平洋高压西冲北挺,北方不断有冷空气南下,冷暖气团的交锋往往就发生在江淮流域一带,同时在长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附近常有低气压产生,并沿长江流域东移,致使本地阴雨连绵,常有暴雨发生;夏秋季受副高压控制,天晴少雨;9―10月受台风影响,常有狂风暴雨产生;冬季少雨[1-2]。 2 农田水利现状 2.1 圩口 全区现有大小圩口16个,3 333.33 hm2以上大圩1个,5个万亩圩,其中3个圩口为农业耕地。分别为浮山联圩、门楼圩、大有圩,圩口保护面积共52.6 km2,保护人口3.73万人,保护耕地1 533.33 hm2。圩口基本情况见表1。 2.2 灌溉工程 圩区供水水源主要是沟塘蓄水。不足部分由涵闸引水,建设有引水斗涵11座,水源主要引自漳河及其支流。全区共建成灌溉泵站1座、装机1台、容量30 kW、流量为0.22 m3/s。全区灌溉渠由于使用效率低,塌方、冲毁等损坏严重,过水断面大大缩小,应进行加固处理。三山区水量控制设施只在部分支渠以上进水口设立,由于量水设施布局少,给计量用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3 防洪工程 全区主要防洪堤防总长约152.5 km。按照规划的防洪标准,全区5个万亩以上圩口中除浮山联圩、门楼圩堤身比较单薄,尚未达标外,其余3个已经基本完成达标任务。万亩以下圩口防洪标准较低,部分堤防需要抛石固基,堤防加固,提高防洪标准。 2.4 排涝工程 全区已建成排涝站12座、装机25台、容量1 477 kW、流量17.88 m3/s。三山区排水沟由于长期未清淤,淤积严重,过水断面大大缩小,应进行开挖清淤。 2.5 运行管理 2014年,三山区出台了《芜湖市三山区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建设和管护改革实施办法》,逐步实施水管体制改革,鼓励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等农民自己的管水组织,但一种农民自己组织的建立并要形成有效用水、管水的机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目前农水工程依然主要靠基层乡镇水利服务站管理,管护经费投入不足,水管员待遇低,管理薄弱,运行困难,存在“重建轻管”和“建、管、用”脱节的弊病[3-4]。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防洪除涝标准偏低,部分地区抗旱能力有待加强 三山区的防洪除涝工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堤身单薄、堤顶高程不足;排涝设施不健全,现有排涝站的抽排能力低、建筑物不配套,排水沟不成系统等。由于圩堤防洪标准低,有的不足10年一遇,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全区灌溉农田,基本在3个圩口内,占区域总灌溉面积90%,正常年份缺水现象不是很突出,可是特殊年份和地理位置较高,蓄水工程少,又无补给水源,干旱缺水,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 3.2 农田水利投入机制仍需探索,重建轻管现象普遍 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机制不健全,办法不多,依赖政府投入思想严重,群众参与式建设管理一直还没有建立起来。由于水利受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全区水行政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缺少创新,水管人员工资待遇低,“重建轻管”现象普遍,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形成,行业管理亟待加强。 3.3 农田水利缺乏统一的规划 由于缺乏统一的农田水利规划,使各部门的农田水利投入不能很好地相互协调和沟通,投入的资金不能产生综合利用的目的,甚至存在浪费的现象。 4 发展对策 4.1 科学规划,高标准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合理规划,建设高标准排灌站。完善的除涝、灌溉设施,能有效提高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是保证农业生产发展、粮食安全的基础。大力开展农田节水渠建设,做到规格要高、质量要好,同时结合田块整治,合理规划,促使排灌利于农田水系畅通。充分结合排灌站、节水渠建设,全力推进圩堤加固,建设高标准排涝站,形成信息化管理,确保群众生命及财产的安全。加大河道、河塘清淤,保证集水面积和河道畅通,以及保证灌溉取水和泄洪,并使农村水环境生态处于良好的状态。 4.2 广辟筹资渠道,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