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复习要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言虚词复习要点.doc

文言虚词复习要点   新《语文课程标准》针对文言虚词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细致梳理2013年各地中考试题,我们可以看到考查到的文言虚词大致有这几类:一是起指代作用的虚词,如“之” “其” “何”等;二是起组合作用的虚词,如“以”“于”“为”等;三是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如“而”“则”“乃”等;四是起语气作用的虚词,如“也”“乎”“夫”“焉”等。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虚词有“之”“而”“以”“于”等。   综观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预测2014年仍以选择题为主,常见的问法有:选出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虚词解释有误(或正确)的一项;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此外,还有一些题目要求直接解释词义。   【重点虚词】   一、之   1.作代词。   可以代某人、代某事、代某物。可译为“他(她)、他(她)们”“它(它们)”。如:具答之。(《桃花源记》)   2.作助词。   ①作结构助词,译为“的”。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作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需要翻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作音节助词,不需要翻译。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⑤作结构助词,充当定语后置的标志。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而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如: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却”。如: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4.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三、以   1.作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把”“拿”“用”等。如:屠惧,投以骨。(《狼》)   2.作连词。   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作动词。可译为“认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四、于   1.表示时间、地点,可译为:“从”“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表示时间、地点,可译为:“到”。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3.表示对象,可译为:“对”“向”。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4.表示比较,可译为:“比”。如: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真题解析】   1.(2013浙江丽水卷)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不敢出一言以复(来) 遗以食物(把)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 就学于南都书舍(在)   C.俟其欣悦(他,指老师) 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 辍耕之垄上(去)   【解析】这是辨别虚词解释正误的选择题,分别考查到“以”“于”“其”“之”等虚词。C项中的“其喜洋洋者矣”的“其”是远指,相当于“那”。答案为C。   2.(2013浙江温州卷)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A.乃记之而去 B.辍耕之垄上   C.子墨子九距之 D. 公输盘之攻械尽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之”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例句中的“之”作结构助词“的”。A句中的“之”作代词,指《小石潭记》;B句中的“之”作动词,解释为“往,去”;C句中的“之”作代词;D句中的“之”作结构助词,与例句中的“之”意思相同。答案为D。   3.(2013四川宜宾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辍耕之垄上 舜发于畎亩之中   B. 佣者笑而应曰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 为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