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的台湾心理咨询师.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上的台湾心理咨询师.doc

北上的台湾心理咨询师   一个非常简单的小礼堂,10来名学员围成一圈相视而坐,背投、音响和用来手写的小白板一个都不少,来自台湾的心理咨询师王敬伟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宽恕就是爱》的3天工作坊课程。   借着自我介绍,10来名学员很快就认识了彼此,他们中的大部分是30岁以上的女性,同时他们也很快都知道了每一个“同学”都有怎样的心结:有人跟父母的关系不和,有人跟子女有了无论怎样都搞不定的矛盾,有人甚至就是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对劲――如果你在现场,你就能感觉到,几乎每个人都在压抑着声音倾诉,让这个小气场中的倾诉变得很习惯和理所应当,哪怕是有陌生人在场。   来自高雄的王敬伟坐在中央,对着自我介绍中的一系列倾诉作着反馈。他在高雄被认为是潜能开发大师,操着他的悠长调子的台湾腔,没有人对这种台湾腔不适应。   这个工作坊的主题便是――治疗创伤。它的前期推广方式非常简单,主办方对有可能对这个工作坊感兴趣的人发送邮件,比如记者收到的邮件内容是:“我们生来都在不断谴责自己,无论外在的条件如何变化,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受伤的小孩有待治愈。只要我们继续批判自己或别人,我们就不免被自己的批判所伤。然而,藉着宽恕,我们接纳自我,把爱带到内心受伤之处;藉着宽恕,我们能打开我们内心去迎接爱,让爱来治愈所有的创伤。”   3天的时间安排得很饱满,小组分享、心理游戏和冥想都被拿来作为多种手段加深工作坊参加者对宽恕的理解。3天费用是1800元。   这是近期大量涌现出来的心灵工作坊之一。很难说它是否典型,因为每种工作坊都有不同的个性气质:有些以坐禅内观为主要形式,有些则是借着舞蹈、呼吸、芳香、催眠等各种形式作为疗法。   痛苦的、迷茫的、焦虑的、怨恨的都市人围坐在一起,渴望通过这些工作坊“开悟”,然后回到家中再慢慢“修行”,试图通过自我成长来解决困扰自身的心理问题。他们就像一群都市行修人,甚至很多人成为各种心理工作坊课程的“课虫”。心理工作坊成为现代都市人眼中时髦又有效的解决自己心理困扰的方式。   王敬伟是受邀来大陆带领工作坊的心理咨询师之一,而像他这样把业务从台湾开展到大陆的心理咨询师并不在少数。据一些开办工作坊的业内人士估计,在大陆带领工作坊的老师30%来自台湾,60%来自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剩下一部分是大陆和香港的心理工作者。   正是台湾心理界早于大陆20年的发展历程,和台湾心理咨询师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让他们成为心理工作坊大军中的部分领军人物。台湾相对成熟的心灵产业和大陆急需的心理需求形成一个对接,这个对接有一个其同的渊源就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个程度,一定开始追求一个心灵的满足,物质没办法带给人们原以为可以带来的幸福,人们才会开始注意到心理上的需求。大陆现在的状况,就是台湾20多年前的重演。”王敬伟说。   台湾心理咨询师“北漂”   两年前,王敬伟接受北京同行的工作坊邀请时,内心惴惴不安,从未涉足大陆的他担心他作为台湾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坊经验是否能在大陆行得通。“很焦虑,大陆人的反应到底是怎样的?会不会没有人反应或者万一反应太激烈该怎么办?”   事实是,一场工作坊下来,王敬伟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的。“一样嘛!我们那些文化的东西都是可以彼此沟通的。”   不一样的是,那趟工作坊让他发现,比起台湾人,大陆人参加心理工作坊的态度似乎更加积极。做个案示范时,参加者都抢着举手要求尝试,而在台湾,往往参加者会稍显羞涩:参加完工作坊的大陆学员,会非常热衷地把刚刚学到的理论应用在生活中。这都让王敬伟感觉大陆人在心理上的需求已经达到一个非常旺盛的阶段。   这个旺盛的需求给他带来的改变是:2009年,他开始跟厦门一家公司长期合作,几乎每个月那家公司都会给他安排一场在大陆的工作坊,这就意味着几乎每个月他都要在台湾和大陆之间往返,12场工作坊让他成了一只在两岸反复迁徙的“候鸟”。   这种超强度迁徙的经历,甚至让他开始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大陆。他渐渐放弃了在台湾的个案咨询,因为隔一个月就要到大陆一次的旅程让他没办法照顾个案咨询的持续进行,也因为大陆工作坊的反馈非常积极,这让他感觉在大陆工作“更有成就感”。   另外一位来自台湾的心理咨询师。催眠师张芝华也深有同感。2005年就跟着台湾催眠师团队来大陆讲课的她,早就意识到大陆对成熟的心理咨询师的潜在需求。   “现代社会,金融危机、海啸、地震,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往往让人们猝不及防,人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生存的威胁感越来越强,人一定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对心灵的需求非常强。”如何解除生存的威胁感?她有过的台湾经验是,在2003年台湾非典时期,她在《中国时报》发表一篇潜意识疗法,告诉人们如何用潜意识去除恐慌、焦虑和不足。此外,针对上班族,她灌制的疗愈失眠的CD和用来减压的CD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