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方略】(人教版 语文版通用)2013版高中语文 5.1.2 鉴赏评价课件.ppt

【全程复习方略】(人教版 语文版通用)2013版高中语文 5.1.2 鉴赏评价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全程复习方略】(人教版 语文版通用)2013版高中语文 5.1.2 鉴赏评价课件

2.从全文看,文章表现了王世襄的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研究民俗方面,是杂家也是通家,特别关注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不停留在“玩”的层面,还进行艰苦深入的研究,使之有助于文化发展;②抢救收藏文物方面,为保护民族文物而费尽心力,收藏广泛,最终却散尽藏宝;③为人处世方面,生活俭朴,自甘淡泊,待人热情,重视亲情。 【易错提醒】考生概括时,有时筛选信息不够全面,容易遗漏要点,所以看到有用的信息以后,应及时地标出。 ★3.王世襄的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而他对自己的判断又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特色作深度的思考的能力。命题形式是矛盾句含意理解题,是指命题者在设题的时候通常给考生呈现出两个在逻辑上看似相互冲突的句子,让考生进行理解分析。解答此类题时,应注意分析两个句子,弄清楚两个句子或两种说法看似矛盾的地方在哪里,然后分别依据各自上下文的语境理解各句的含意,对看似矛盾的地方分别作解释。对于本题而言,通过对两个句子的比较,就会发现,前者强调“在玩中总结知识,凝聚智慧”,后者是其自谦之语,二者并不矛盾,统一于做学问的方式。 答案:不矛盾。①前一句的意思是,人天性好玩,对玩投入极大热情,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总结知识,凝聚智慧,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热情与智慧是干不好工作的;②后一句是王世襄自谦之语,也是自得之言;③这两句话表明自己专注于不被一般人认可的“学问”,乐此不疲,很有收获。 4.这篇传记标题“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既概括王世襄先生生平,又道出事理,颇有深意。请你就对“学问与乐趣”“藏与散”这两组关系的理解,任选一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学问与乐趣。①“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做学问的动力,在做学问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也获得了探究、发现、创新乐趣;②在研究学问中,由“乐”而产生的强大动力,可以化苦为甘,研究学问不再是枯燥的行为,而成为有意义的探索过程;③一个人学问成就的大小,往往与他在其中感受到的乐趣成正比。(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阐释也可) 观点二:藏与散。①对一切收藏而言,藏是暂时的,散是必然的,藏与散是收藏过程中的一对矛盾;②藏是珍爱,也是保护,但并不是个人物质上的占有;③散是对藏品进行一种更合理的再分配,散于社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其价值,由此可以传承文化;④人对喜爱的东西应该珍爱,藏时竭尽心力,也应该懂得与人分享,散时洒脱。 (五)(2011·石嘴山市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冯友兰,“朝闻道,夕死可矣” 周桂钿 冯友兰(1895~1990)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著作“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道》、《新原人》、《新知言》,1939年至1946年出版)和“中国哲学四史”(《中国哲学史》两卷本、《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未完稿〉》、《中国哲学史新编》修订本,完整的七卷本),奠定了他在中国哲学史界的宗师地位。“中国哲学四史”,是不同时期写作的,反映了作者的不同心态,总体上看,“四史”真实反映了他探索哲学的过程。   要创新,就需要探索。只要探索,就会有失误。毋庸讳言,冯友兰先生的著作确实有一些失误,如《论孔丘》,曾经发行量极大,书中说孔子的认识论是唯心主义先验论。我就有一本。我曾写过一篇《孔子的认识论就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吗?》,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之进行质疑商榷。许多人为贤者讳,虽知有误,也不批评,或者碍于师生情面,或者其他原因,都不敢涉及。有人对《中国哲学史新编》不满意,也想否定,提出“三史说”。问题是:没有《中国哲学史新编》,哪来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修订本?学术是天下之公器,大家都是为了追求真理,都在探索,哪能避免错误?人非圣贤,岂能无过。实际上圣贤也会有失误的。 1992年11月1日晚,我拜访张岱年先生。张先生谈到他与哲学界名人的治学特点。他说:“我的路子与冯友兰先生相同,重视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差别在于他重视唯心论,我重视唯物论。侯外庐则重视异端思想。”   同年12月18日我拜访任继愈先生。我主动询问他对学术界名家的看法。他认为冯友兰有概括能力,如说名家分“合同异”与“离坚白”,被学术界普遍采纳。张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f9367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