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笨鸟难飞(九).doc
笨鸟难飞(九)
无论是在一战还是在二战期问,德国的空中力量都创造过辉煌的时刻,两次大战的头号空战王牌均出自德国就证明了这一点,出色的机型设计和精良的制造技术自然功不可没。不过在形形色色的“德国造”机群当中,也混杂着臃肿笨拙之辈,尤其是那些步履蹒跚的“巨兽”一族。
照猫画虎成“白象”
一战的爆发让新生不久的飞机真正有了用“武”之地,不仅是前线的大兵们,连后方的平民也很快闻到了死神从天而降的恐怖气息。在这方面,倒是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沙皇俄国领先了一步。早在1913年底,由伊戈尔?西科尔斯基设计的“伊里亚?穆罗梅茨”四发双翼机就试飞成功。开战后这种大型飞机频频进行远程侦察和空袭活动,一时间称霸东线的天空。这让德国人很是“羡慕妒忌恨”,做梦也想获得能与之匹敌的机型。
这时候,一个叫维勒哈德?福斯曼的瑞典人冒了出来。他曾经在俄国搞过飞艇,后来加入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宣称可以打造出同样的轰炸机还以颜色。福斯曼的方法很简单――直接仿照对手的设计,只是把发动机换成4台功率为82千瓦的梅赛德斯D.III,因此没花多长时间就在1915年初完成了一架样机。可惜福斯曼不是西科斯基那样的天才,他的山寨机动力不足、结构强度差、难以操控,连重量的分布都不合理,结果只能在地面上蹦趾几下。
由于与期望值相差甚远,西门子公司把福斯曼炒了鱿鱼,但又心疼前期的投入,就换上另一位设计师哈拉德?沃尔夫来收拾残局。后者倒是下了一番功夫,将机身改成更具流线形,把内侧的两台发动机换成大功率的164千瓦梅赛德斯D.Iv,并提高了结构强度和动力效率。可是经过提心吊胆的地面测试后,原先的飞行员说什么也不玩了,公司只好联系军方选出一位立过战功的中尉在1915年9月进行试飞。然而当天飞机只来了一次三级跳,就兜头扎到地面摔成了残废。
西门子公司还不死心,一方面继续改进和重建飞机,另一方面打出降价牌,总算让军方答应只要这架飞机能带着一吨的载荷在30分钟内升到2000米高度,就会下定单。公司高层还找上著名飞行员布鲁诺?斯特芬,许诺将该机销售收入的10%作为试飞酬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尽管包括他兄弟在内的很多人都提出警告,而且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军方代表都不愿奉陪,布鲁诺仍决定单独驾机试飞。一个月后,凭借过人的胆量和技术,他终于在限定时间内将飞机带上预定高度,并在4台发动机先后熄火的状况下安全降落。布鲁诺的个人表现大受军方赞赏,而这架被称为“白象”(意指昂贵而无用之物)的飞机则被轻描淡写地列为训练用机,后来在一次地面动力测试中震断了机身,再也没有升空的机会,这倒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疾病缠身的“大头鱼”
福斯曼的“白象”倒下了,德国人对巨型轰炸机的追求可没有止步。此后还有多家厂商研制过一系列R级机型(R为德文“巨型飞机”的首字母),但最终能投产服役的屈指可数,徒有其表的倒有不少。其中,原本以制造轨道机车起家的林克一霍夫曼公司到1916年才开始转产飞机,没多久也参和到研制R级机的队伍当中。为此他们专门请来德国通用电力公司飞机部门的前总工程师保罗?斯通普夫主持设计,还拉上了德国航空研究所提供技术协助。
别看这队人马是临时拼凑的,他们在设计理念上倒是不落俗套。为了能避开防空火力,轰炸机的隐身性被放到了第一位,机身就弄成高而窄的形状,活像一条大头鱼。内部分为三层,最上为驾驶舱,最下为炸弹舱,中间安装4台194千瓦的梅赛德斯D.IVa发动机,通过传动机构带动左右两具螺旋桨,使双层机翼结构变得简洁。更绝的是,后机身蒙皮用的不是常见的帆布,而是透明的赛璐珞(就是制作胶片和乒乓球的传统材料)!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减小飞机的可视面积。
这架造型奇异的飞机编号定为R.1(8/15),从1917年1月开始试飞,但麻烦也接踵而来。先是钢制机轮在滑跑中破裂必须更换,接着发现机翼强度不足需要加固,好容易飞起来了又不够稳定,而且高高在上的飞行员在降落时还很难判断着陆状况,终于在5月10日发生从低空坠地的事故。此外,赛璐珞蒙皮在阳光下会产生明亮的反光,简直像UFO那样引人注目。光照和温度的影响还使得透明蒙皮变黄发皱,不仅不耐用,所谓的隐身性更是笑话,难怪会被飞行员狂喷:“这不是一架飞机,而是一种病态!”
林克一霍夫曼公司当然很想把“病”治好,建造第二架R.1(40/16)时大加改进,包括强化机翼和机身结构、调整动力系统和重新设计起落架等,赛璐珞材料也被全部换成常规蒙布。然而整体上“换汤不换药”导致顽疾难除,二号机在1917年底的试飞中又摔了一个倒栽葱,连修复的价值都没有,已经完成的第三和第四号机也沦为地面上的摆设。
“猛犸”与“巨人”之争
到了二战初期,自负满满的德国空军虽然没有着力发展重型远程轰炸机,但为了实施入侵英国和苏联的宏大计划,也提出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