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培训课件_第四章中医误诊案例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拟方:当归9g,赤芍9g,桃仁9g,红花6g,柴胡6g,木香9g,青皮6g,陈皮9g,郁金9g,醋元胡9g,醋军9g,丹参15g,甘草6g。上方服两剂后,开始粪便中夹杂紫暗色血块,自觉腹部痛减舒适。服至第四剂,自述便下黑色瘀血约两碗许,内杂枣大之瘀血块数枚,自觉周身轻松,疼痛若失,且能安睡,诸症好转。因脉仍弦有力,故嘱其原方继服。服至第五剂,大便已无瘀血,且为黄色成形便,嘱其去醋军。守方共取九剂,痛消胀除。四个月后病人来述,体重增加六斤,诸症从未再发。 [张奇文.从临床治疗无效的病例中看辨证论治立方遣药的重要性.山东医药,1979, 4 :8] 按:本案误在偏执病史,忽略四诊合参。因病经 3 年加之症状错杂,不加思辨,致虚实错断。本案胃痛兼见胀痛不舒,大便干结,且经常黑便,烦躁,舌质紫暗,紫斑,苔黄腻,脉弦实,其气滞血瘀之证已明。仅失眠多梦,面色发黄,辨为心脾两虚,实不足为凭,其当是气血瘀滞、化火扰心、生湿困脾而致,皆为副证。是案提示,临证重在四诊合参,不可偏执。 (二)不辨阴阳寒热 案例二 只辨其虚,未辨阴阳 苏某,女,47岁,农民。患者素患胃痛已10年余,初则痛即泛酸,继则痛而无酸。其间曾经纤维胃镜并病理切片检查,确诊为“胃窦部慢性萎缩性胃炎”。近因胃脘胀痛、暖气加重而于1984年12月11日延余诊治。 刻下,除上述见症之外,并感口燥咽干,渴不欲饮,心烦不眠,纳食欠馨,大便溏薄, 小便正常,神疲乏力,舌质暗红,少苔,脉细数而无力。证属胃阴不足,虚火上炎;治以益胃生津,除火降逆。方选麦门冬汤加减,处方:麦门冬30g,淡竹叶20g,细生地、北沙参各15g,紫苏子、紫苏梗、清半夏、粳米、大红枣各10g,5剂,l剂/日,水煎取汁,早晚分服。 12月28日二诊:自诉药后口干咽燥、心烦不眠均有所好转,又自进服10剂,嗳气呃逆似减,然脘胀痛反而增剧,大便稀薄,2-3次/日,苔薄白,脉如前。复审其证,可能因方中所用北沙参、麦冬、生地多味养阴之品碍滞胃气,而大剂量淡竹叶寒凉又伤中阳,遂使其证转为中焦虚寒,脾胃失健。治宜温中健脾,理气和胃。方选桂附理中汤加减,处方:潞党参、焦白术、云茯苓、川厚朴各15g,淡干姜、高良姜各10g,制香附、熟附片 先煎 、上官桂各12g,广木香、炙甘草各5g。7剂,如前煎服。 1985年1月4日三诊:大便正常,脘痛已除,脘胀暖气减轻,舌苔如前,脉转细缓而有力,续宗原方先后迭进30余剂。诸症悉除。 [张笑平《中医失误百例分析》] 按:本例首诊即如胃阴不足之证,见有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津液耗伤之表现,然亦见大便溏薄、神疲乏力、脉无力等阳气虚之象。医者虽辨其虚,但未辨阴阳,故投之以相应方药之后,虚热诸象虽减,但脘痛却辄然加剧,且兼见泄泻等见症。此实为所用殊多甘寒之品使阳虚进一步加重使然。因此喻昌在《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中特别强调:“万事万变,皆本阴阳,面病机药性、脉息论治,则最切于此,故凡治病者,在必求其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知病所繇生而直取之,乃为善治;若不知求本,则茫如望洋,无可问津矣。” (三)偏执一法,而致变证 案例三 辨证不精,过投温燥 王某,女,58岁,农民。素患胃疾,纳食少,脘胀作痛。经某医诊治,投以半夏、厚朴、木香、延胡、乌药、吴萸、沉香曲、谷芽、麦芽等药,不见效,病愈重。收治入院,仍为前医所治,总以上方出入,木香增至9g,延胡、厚朴增至15g,病益增,渐至卧床不起,糜粥不进,呃逆时作,至夜则发热甚高,常在39℃左右,经多方检查仍找不出发热原因。住院近1月,大肉尽脱,家人要求出院。回家后又发烧两夜,温度39℃一40℃,清晨热退。其夫心甚急,遂邀余诊治。见病者面色无华,时时呃逆、呕吐,口渴引饮,不思食,大便溏薄,舌边白,舌中红绛而干,脉略数。 患者由于误用温燥,胃阴大伤。故滋养胃阴实为当务之急。遂投以叶氏养胃方加减。方用:金石斛9g,北沙参9g,麦冬9g,制玉竹12g,生地12g,茯苓12g,炒山药18g,莲肉12g,清炙草4.5g。 另用西枫斗3g,文火久煎,煎水代茶,不时饮之。服药后当夜发热大减,次夜已不发热。此阴液渐复,虚火自消,故不治热,而热自退。 三日后复诊:呕吐已止,大便正常,略能进食,呃逆口渴未尽除,舌边白,舌中红而少苔,脉细。再拟前方加入和胃降逆之品。方用:金石斛9g,北沙参9g,麦冬9g,玉竹12g,生地12g,茯苓12g,炒山药18g,生扁豆12g,莲肉12g,广陈皮6g,清炙草4.5g,蜜炙枇杷叶6g。 此方服3剂后,纳谷见增,呃逆口渴均有好转,但仍卧床不起,舌少苔已润,脉来细弱。此气阴两伤而未遽复也。再用前法去枇杷叶,加党参12g,炙黄芪9g,大枣3枚,以养气阴,培后天生化之源以善后。服此方6剂。半月后,余路遇其夫,谓其妻服药后即能起床,精神渐复,已能料理家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