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玉米收储市场化冲击波.doc
玉米收储市场化冲击波
面对玉米种植利润的不断变薄,东北地区开始了新一轮改种行动
已是杨柳吐絮、春暖花开。
正值春耕农忙时节,各个玉米主产区已经开始准备玉米种植。然而,《财经》记者在东北调查时发现,今年农民种植玉米的意向并不浓烈,一些区域的农民琢磨着改种饲草、杂粮和大豆。尤其是玉米库存压力最大的黑龙江省,有专家估计今年玉米种植面积约减1500万亩。 玉米收储机制改革必将触动上下游链条的联动也预示着中国农业向市场化迈进步。
实行了八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今春寿终正寝,将实施“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
4月7日,农业部相关负责人称:今年中国将投入35亿元资金,支持玉米结构调整,用于“镰刀湾”地区的粮改饲和粮豆轮作补助,目的是让改种青贮玉米、大豆、饲草等作物的农民收益与过去种玉米的收益基本相当。“镰刀弯”是一个俗称,具体涉及到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3个省区的部分地区。这一区域在地图上貌似镰刀,过去十多年是中国玉米面积增加最多、发展最快的区域。
去年国家公布粮食实现12连增,实际上有超过一半的功劳应归功于“玉米”。加之持续多年的国内外价格倒挂,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冲击国内市场,玉米库存陡增,储粮压力凸显。目前国内玉米库存量在2.5亿吨,初步估算,财政一年需要为玉米库存付出成本600多亿元。
中央决定下一步对玉米价格机制进行改革。目的是让玉米收储政策向市场化迈得更快,甚至比大豆、棉花的目标价格政策还快一步。这被业界看作是对整个粮食收储政策更大胆的尝试。
继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未来小麦、水稻等价格机制也有望实施新政。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近日曾公开表示,玉米改革必须要先行,因为面临的矛盾非常尖锐,再往后,小麦和稻米的改革也必须跟进,不能拖得时间太长。
农产品价格衔接机制改革已成为整个农业领域改革的核心。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以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
35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平原,正在率先经历一场农业结构性改革的转型与攻坚。
2015年,粮食增量超过五成、总产量占全国比例超过20%的东北地区延续着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粮食调运和商品粮储备基地地位。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这东北四省区中,黑龙江省以占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生产比重占据着中国粮食总产量第一的地位。近两个月以来,《财经》记者深入黑龙江农垦区、地方农村和吉林乡村等本次农业改革的重点地区,进行了实地探访,试图记录国家农业转型时期,玉米收储推行新机制等新政下,地方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惑。 调价之痛
曾经因种植玉米致富的村庄,如今因种植玉米陷入忧虑,地处黑龙江省会哈尔滨东南部的成高子镇民强村颇为典型。
早春时节,依然覆盖着冰雪的东北村庄格外宁静,农闲期的农民或外出打工,或留在家为来年的播种做准备。“由于土壤、气候等因素限制,成高子镇3.6万亩耕地基本上全部种植玉米,产量不错。”民强村村长王国玉告诉《财经》记者。以民强村为例,每年一亩地能够产出1200斤左右的玉米,国家粮库以1.12元/斤的价格收购,这构成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从2015年起,国家粮库下调了玉米收购价格,每斤减少了0.12元,算上土地、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居高不下的成本,可以说现在农民种地都不挣钱,很多合作社甚至在赔钱。
“不种玉米了,都说可以改种饲草、杂粮啥的,但一旦种多了,价格会不会下跌?最后都不太赚钱。”一些农民对《财经》记者表示担忧。
由于东北地区的玉米水分含量高,需要进行烘干加工才能达到国家收购储备粮食的要求,一些有条件的村民购进机械设备,把从农民手里收来的玉米烘干,之后大部分送往国库,其余小部分卖给饲料厂。
民强村的张东全就是当地的玉米烘干加工大户。走进张东全家,一座日处理量千吨的玉米烘干塔耸立院中。谈及2015年的“收成”,张东全满脸愁容,“现在从农民手里收玉米的价格掉到了每斤8毛多,卖到国库的价格每斤是九毛七八,一斤的利润还不到两毛钱。一部烘干塔的成本是三四百万元,以前一年下来除去给工人发工资,还能净赚十几万元,玉米掉价后不挣钱了,该给村民的钱还拖欠着。”
“肉蛋不涨价,养殖业大部分也面临亏损,养殖厂的数量不断减少,对玉米饲料的需求也随之减少。我们这里的玉米品质相对较好,还有销路,黑龙江青冈县、巴彦县等地生产的玉米都卖不出去,都在那存着呢。”张东全说,养殖业的萧条也直接影响到玉米的外销。
民强村不过是一个缩影,随着国家对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整个东北都在经历着玉米收购价格转低的阵痛。
着重化解农产品供需失衡,是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项主要内容。我国农产品的产能过剩,集中在玉米。2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