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阐:中国天文学传统最后的守望者.docVIP

王锡阐:中国天文学传统最后的守望者.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锡阐:中国天文学传统最后的守望者.doc

王锡阐:中国天文学传统最后的守望者 中国古代天文学起步甚早,早在上古时期的尧帝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 天文学曾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农学、医学、数学、天文学)之一,在此领域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占据过重要的地位。较之古代中国,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则相对缓慢,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直到公元16世纪之后,欧洲涌现出许多重要的天文学家,如哥白尼、第谷?布拉赫、布鲁诺等一系列天文学人才,欧洲的天文学开始大踏步向前发展。 而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之势渐成。在天文学领域有个叫做王锡阐的人,成为后世考察明清鼎革以及天文学史的一个关键性人物。 一名自杀殉国却未遂的青年 王锡阐,字寅旭,号晓庵,江苏吴江人,生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幼时生活在一个读书人家庭里。此时的明朝正处在农民军和关外清军的双重压力之下,风雨飘摇。这些情况,王锡阐都有所了解。他17岁那年(1644年),巨变迭起。这一年3月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4月,李自成在山海关被吴三桂和清朝的联军击败,清军入关。5月1日,清军攻入北京城,李自成向西退走,清人乘胜进军。这一连串的事变,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不啻天翻地覆!王锡阐作出的反应是自杀殉国。这在今天看来不免迂腐,但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是很寻常的选择。 王锡阐先是投河,遇救未死,又绝食7日,在父母强迫之下才不得不重新进食。但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从此伴随了他的一生。 明亡之后,王锡阐加入了明遗民的圈子,拒不仕清。他的朋友们记下了他当时的形象“性狷介不与俗谐。著古衣冠独来独往。用篆体作楷书,人多不能识”,且“瘦面露齿,衣敝体,履决踵,性落落无所合”。他过着贫困凄凉的生活,身后也无子女。有人认为他性格怪癖,其实并非如此,“性狷介不与俗谐”“性落落无所合”,这些说法都是遗民们的曲笔,所谓“俗”者,清政府及其顺民也。 王锡阐和遗民们过从甚密,有很深厚的感情。他交往的人当中,有不少是著名人物。 比如顾炎武。王锡阐对顾炎武的道德文章非常仰慕,致顾炎武的信中说:“锡阐少乏师傅,长无见闻,所以不惮悉其固陋,以相往复者,正欲以洪钟明镜启我聋瞽。”顾炎武虽长王锡阐15岁,但对他也十分钦佩。曾作《广师》一文,列朋友中有过己之处者十人,王锡阐居其首:“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 其次是潘柽章、潘耒兄弟。王锡阐与潘柽章极友善,曾住在潘家数年。柽章因参与私修《明史》,死于文字狱。时潘耒方十七岁,王锡阐视之如幼弟。后潘耒出仕清朝,王锡阐大不以为然,“数遗书以古谊相规”。“以古谊相规”是潘耒自己委婉的说法,实际上是王锡阐曾严厉责备他仕清。不过潘耒倒并不记恨,王锡阐去世后,他还去搜集了王锡阐的遗稿,并为之作序,备极推崇。 此外还值得提出的有吕留良,因生前的反清言论,在雍正年间被开棺戮尸。王锡阐晚年曾和他一起“讲濂洛之学”,即北宋周敦颐、二程的哲学,基本上属于清初很流行的程朱学派一路。二人并有诗相互酬答。 又如朱彝尊。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王锡阐曾和他一同观览了李钟伦校的《灵台仪象志》,该书后藏北京图书馆。 关于王锡阐和明遗民们的交往,有一个文献很说明问题。1657年,顾炎武决定北游,友人联名为他写了《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类似于私人介绍信,信上署名者21人,王锡阐亦在其中,这正是王锡阐交往的遗民圈子。 王锡阐的遗民朋友中也有后来出仕清朝的,如朱彝尊、潘耒等。但王锡阐本人坚决不与清政府合作,对友人之仕清,也大不赞成,前述潘耒事可作证。此外,有学者还注意到,王锡阐在各种场合都避免使用清朝的年号。 王锡阐作为亡明遗民,矢忠故国,这样强烈的思想情绪和坚定的政治态度,不可能不对他的科学活动产生影响。考虑到这一因素,有些问题就可能得到较好的解释。 王锡阐与清初历法的新旧之争 明遗民心怀故国,拒不仕清,往往隐居起来,潜心于学术研究,其代表人物首推顾炎武。明儒空谈心性,不务实学,经亡国惨祸,风气为之一变。对遗民学者之治学,梁启超洞察颇深:“他们不是为学问而做学问,是为政治而做学问。他们许多人都是把半生送在悲惨困苦的政治活动中,所做学问,原想用来做新政治建设的准备;到政治完全绝望,不得已才做学者生活”。 在这样的风气下,王锡阐选择了天文历法之学。他治学时心中是否也存着为“新政治”服务之望,因史料不足,难以轻断,但他在这一点上受到顾炎武等人的影响是完全可能的。至少,有足够的材料表明,他对满清政府在历法上引用西人西法怀着强烈不满。 明末由徐光启主持,召集来华耶稣会士编成《崇祯历书》,系统介绍欧洲古典天文学。入清后康熙爱好自然科学,尤好天算,大力提倡,一时士大夫研究天文历法成为风尚,为前代所未有。清廷以耶稣会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