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夜陷高原洪流.doc
夜陷高原洪流
2002年7月的一天,再上青藏高原考察的我又被高山反应放倒在青海省德令哈宾馆床上,动也不能动,此时胸口发热、憋闷,好像热血在整个胸腔内滚动和燃烧,不能自制。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同室的与我一路同行的小周关切地询问病情时,我连回句话也觉得吃力。不过,我的头脑还是清醒的,告诫自己:要静静地躺着,免得再增加耗氧,否则会造成更大的麻烦。倘若加重病情被送进医院,已经计划好的明天准备去柏树山、柯鲁克拉湖,茶意山的三项考察行程会全部被打乱。
回想起来,我本不应如此狼狈地被高山反应所击倒。我去过西藏,出于科学探险的需要,曾长时间地奔走于高山峡谷,大江丛林,最高的地方,还爬上5000多米的海拔高度。重要的是,我懂得怎样预防高山反应,不止一次地对向我讨教者说该如何对付高山反应:初到高海拔地区,要少吃、少动、少说,不要喝酒,也不要洗澡。目的只有一个,减少耗氧,维持身体最低限度的对氧的需要。待身体己初步调节了氧的供应,略为自如的呼吸了,再逐步增加活动量。可以说,对付高山反应,我不仅有成功的实践也有一套理论。何况,德令哈的海拔高度只有 2800米,对我这样已经来到青海六七天,每天都在海拔3000米左右高度活动,身体已经比较适应的人来说算不得什么。
我很清楚,我出现比较强烈的高山反应,都怨我到达德令哈后太大意了。
晚上,州宣传部的领导同志宴请了我们。饭桌上,我喝了酒。回到房间,洗了澡。浴后,看到脱下的两件脏衣服在镜下的大理石台面上,于是又想到顺便将其洗了。当我在脏衣上抹完肥皂,并简单地投洗了一件后,忽然觉得呼吸困难,双手无力,以至不能搓动另一件衣服。我知道这是严重缺氧所致,赶紧扔下手中的衣服,慢慢地移到内屋,躺在床上,已是动弹不得。
夜里睡得并不好,第二天我还是像往常一样,早六时起床了。身体仍很乏力,行动稍快些,脚下便有踩棉花的感觉。不过,对这样的身体状况我还是满意的,因为我可以勉强随车行动,不会误了已计划好的行程。
下午三时,我们的车子才离开克鲁克拉湖,朝西奔向茶意山。陪同我们的是德令哈地区宣传部干部杨林,他曾两次去过茶意山拾过贝壳。
我是执意要去茶意山拾贝壳的。因为我对青藏高原的贝壳化石很有兴趣,它再好不过地印证了青藏高原早年曾是特提斯海,由于印度板块楔人欧亚板块才抬升了青藏高原。对高原的贝壳化石,我以前只是在书本上看过,却从未直接发掘过。
车子向西大约走了70多千米,便离开公路,向北拐去,在满是鹅卵石的冲积滩地上行进。望望两侧高高的秃山,让人很容易判明这是洪水行洪的必经之地。越野车在择路狂奔,坐在后排的人员不时因为头部撞上顶篷而喊一声慢些。
在杨林的示意下,车子在山脚下停了下来。杨林下车看了看,说不是这个地方,走过头了。开车的丁师傅见状掉转车头往回返,约回程1千米,杨林示意拐向另一道朝西的沟豁,看一眼两侧的陡崖,此沟仍为洪水冲积而成。这时,天色暗了下来。只见西部高山上空乌云翻滚,雨幕在强风的作用下,弯转飘落。车子向前开了近20分钟,被一块突起的巨石挡住了去路,进前不得。显然又走错了。不用杨林发话,丁师傅又倒车,转车头,走上回程。
杨林急得头上流汗。他说找不准路是因为前些日子下雨改变了地表,使他认不得。我劝他别着急,再认真观察一下地形。他说他得下车。崖头上,杨林东走西看,仍不能定位。这时,乌云飘到了我们上空,大风骤起,吹得杨林站都站不稳。接着,密密匝匝黄豆粒般大小的冰雹铺天盖地压来。我们见势不好,呼叫杨林快回车上。他三步并作两步飞奔过来,钻进车里。冰雹砸得车篷啪啪作响,瞬间,地面铺了一层白花花的冰雹。再看远山,好似被大雪覆盖。杨林说他看清了,去茶意山的路就在他刚才站立的地方。
冰雹过去便是瓢泼大雨,20多分钟后,天晴了,雨带转向了别的山头。按照杨林认定的路,我们的车子又爬上山冈。确有一条若隐若现的辙印向西面山脚下延伸。
我们来到茶意山下。还未等上山,我们就已认定路肯定走对了。车子所停的河滩地上,碎石中就有化石贝壳存在。待上了山,更是俯拾皆是。我拾了一会便停住了,缘是走动太吃力。特别是蹲下拿化石再站立起来,总有一种要晕倒的感觉。他们边拾边走,很快溜到山的背后。先是能听到他们的说话声,后来连声音也被大山隐去。我小心翼翼地回到车旁,静等他们回来。空旷的四野只有我一个人伴着一辆锁着门的汽车,孤独感油然而生。但我并不害怕,我相信周围高耸的秃山,是不会有野兽存在的。倘若有的话,比如狼,以我孱弱的体力,是无法对付的。以至我喊不出一声救命,就会被它吃掉。
晚近7时,他们人人负重,抱着化石高高兴兴地回来了。
返程时车子开出半个多小时,就被陷住了。大家下得车来,在轮下放一些石头,又齐心协力推车,总算拔出泥沟。我们都认为,由于山水浸润了一些小块低洼的地方,使得这里成为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