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栗瘿蜂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对策.doc
栗瘿蜂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对策
摘要 近年来,栗瘿蜂在宣威市普遍发生,通过调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提出预测防治对策,以为降低栗瘿蜂危害程度、提高板栗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栗瘿蜂;生物学特性;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6.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131-01
栗瘿蜂(Dryocosmus kuriphilus Yasumatsu)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瘿蜂科(CyniPidae)害虫。其又称栗瘤蜂,分布很广。危害板栗、茅栗树冠中下部发育枝和结果枝的1~5腋芽。被害板栗春季长成瘤状虫瘿,不但影响当年产量,也影响翌年产量和质量。
宣威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板栗分布广,人工栽培悠久。20世纪90年代初,宣威市委、市政府把板栗作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来抓,依托德援项目、生态工程建设,从浙江引进九家种、毛板红等新品种,进行以板栗为主的干果基地建设、低产栗园改造、嫁接等措施,大力发展板栗干果基地。目前,全市种植面积达13 333 hm2。但随着板栗产业的发展,板栗的虫害增多,其中栗瘿蜂普遍发生,危害严重,制约宣威市板栗产业发展。
笔者对宣威市栗瘿蜂虫害展开长期观察和研究,试验地主要是野外观测地,位于市区西郊的宛水街道祯祥村委会张家村栗园、西宁街道锦西社区马家山栗园和落水镇落水村委会西南部海边栗园。张家村栗园观测地海拔2 050~2 100 m,坡向东,坡位中上部,坡度12°~16°,年均温13.1 ℃,年均降水量997.7 mm。马家山栗园观测地:海拔1 950~1 990 m,坡向东北,坡位下部,坡度10°~15°,年均温13.3 ℃。海边栗园观测地:海拔2 010~2 070 m,坡向东南,坡位中下部,坡度10°,年均温13.2 ℃。采用试验地野外观测和取样实验室切片观察的方法。每2~7 d到试验地观测1次,并随机取2个瘤瘿带回室内切片观察。现将其主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对策介绍如下。
1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栗瘿蜂成虫体长2.5~3.0 mm,呈黄褐色至黑褐色,具金属光泽。触角丝状,14节,柄节、梗节黄褐色,鞭节褐色。翅透明,翅脉简单,无翅痣,前翅翅脉黑褐色,后翅无色。前胸背板有4条纵线,小盾片钝三角形,向上突起。足3对,黄褐色,符节末节为深褐色,后足较发达[1]。产卵管紧贴腹末。卵乳白色,呈锤光滑,一端略膨大,一端有细柄,长0.13~0.15 mm,柄长0.5~0.7 mm。蛹长2.4~3.0 mm,初为乳白色,近羽化时腹面白色,其他部位黑褐色,复眼红色,口器淡褐色。胸部背面圆形突起,腹部略呈钝椭圆形。幼虫乳白色,近老熟幼虫时黄白色,光滑无足。老熟幼虫体长2~3 mm,头部茶褐色,两端钝圆,腹面无毛。
1.2 生活史及习性
栗瘿蜂在宣威市1年发生1代,以初龄幼虫在寄主芽形成的小室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取食。4月初,幼虫迅速成长,被害栗芽和新梢受刺激肥大形成瘤瘿[2]。每个瘤瘿内,一般有幼虫1~6头,大多数3~4头,最多的可达10头。5月中旬至6月中旬,幼虫在瘤瘿内化蛹。6月下旬为羽化成虫初期,停留在瘤瘿内10~15 d。成虫蜕瘿后行动迟缓,无趋光性,飞翔能力差,寿命甚短,产卵后即死亡。成虫概为雌虫,行孤雌生殖。7月中旬开始产卵,常4~6粒卵集中产于健芽内。瘿瘤一般长7~20 mm,短径4.4~15.5 mm,浅褐色至赤褐色。瘿瘤呈不规则的球形或卵形,瘿瘤的大小与寄生栗瘿蜂幼虫虫口数量呈正相关[3]。7月下旬瘿瘤开始干枯。8月在被害严重的栗园内,便能见到被害树枝干枯瘿瘤。9月下旬瘿瘤全部干枯。卵产在生长点侧面,则形成纤弱短梢;卵产在生长点上,则不抽发新梢,形成瘤瘿;卵产在叶柄或叶片主脉上,则在叶柄或主脉上形成瘤瘿;卵产在芽基,则不表现症状。幼虫在芽内危害一段时间后,留在芽体内越冬。栗瘿蜂生活年史见表1。
2 防治对策
2.1 加强检疫
从外地购买种子、苗木、穗条等要加强检疫。在引种调苗前要考察,严禁到栗瘿蜂危害严重地区采集穗条、苗木、调运种子。若传入,要迅速采取措施,限制其传播蔓延[4]。
2.2 生物防治
栗瘿蜂的天敌寄生蜂种类很多,主要是长尾小蜂(Kor-eanus SP)、栗瘿长尾小蜂(Torymus SP)、刻腹小蜂(Ormyrus)等寄生蜂,营体外寄生,寄生率达60%以上。保护这些小蜂的生境和进行放养,增加其数量,对栗瘿增长有一定控制作用。栗园开展生物防治主要是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控制害虫危害[5]。板栗树受栗瘿蜂为害的瘤瘿内常有寄生蜂存在,可人工摘取瘤瘿,干燥保存。在宣威市于3月中下旬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