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清代满族游艺习俗.docVIP

《红楼梦》中的清代满族游艺习俗.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楼梦》中的清代满族游艺习俗.doc

《红楼梦》中的清代满族游艺习俗   [摘 要]本文对《红楼梦》中的四种满族游艺习俗(放鹰、射鹄子、玩鸟儿、抓子儿)进行梳理和探究。这四种游艺习俗皆与满族传统的狩猎生活和骑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它们的产生与存在体现了满族固有的尚武精神;但是另一方面,它的衍生和变异又折射出满族入关以后在承平生活以及汉族文化的包围之下尚武精神的蜕变。 [关键词]放鹰 射鹄子 玩鸟儿 抓子儿 生活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与汉族不同的民风习俗。在入关后的数百年间,随着满汉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满族的风俗习惯也不断地发生改变。由于风俗本身具有传承性、变异性、创新性等多元社会文化特征,因此入关以后的许多满族风俗,已经并非原汁原味的满洲旧俗,而是在此基础上又杂糅了部分汉族风俗,进而形成了在八旗社会中普遍盛行的旗人风俗。关于这一点,在小说《红楼梦》中有充分体现。《红楼梦》这部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伟大作品,它的风俗描写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还呈现出“满汉结合”、“满汉一体”、“满汉交融”的独特景观。这在服饰、饮食、称谓、婚姻、丧葬、生育、礼仪、信仰以及游艺习俗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而其中放鹰、射鸪子、玩鸟儿等游艺习俗的发生和变异,于此细微之处亦可折射出八旗社会的历史兴衰和文化变迁,颇具有研究价值。 一、放鹰 放鹰是清代八旗子弟娱乐中的一种。《红楼梦》第四十七回,写宝玉问柳湘莲近日可曾到秦钟的坟上去了,湘莲道:“怎么不去?前日我们几个人放鹰去,离他坟上还有二里。”此即满族“放鹰”习俗。 满族先民很早就懂得猎鹰。鹰被驯化之后,可以用来帮助猎户捕获猎物,俗称“放鹰”。捕鹰一般在秋季进行,将野性十足的鹰捕获后带回家,首先要“熬鹰”,在熬鹰房将鹰上架,加上“脚绊”,几天几夜不许睡觉,磨掉其野性;然后再通过“过拳”、“跑绳”等环节,使鹰听到吆喝就能来到猎者的手臂上;最后还要对鹰进行“勒膘”,即把肠油刮出,使肌肉强健,便于捕获猎物。这样驯好的鹰就可以放之山野了。《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了行围时放鹰的方法:“以绣花锦帽蒙其目,擎者挽縚于手,见禽乃去帽放之。”[1]架鹰者站在高处观望,让人用棒敲打树丛将野物轰出,俗称“赶仗”;发现有猎物出现,鹰会立即尖叫着俯冲下去将其捕获;这时架鹰者要尽快赶到,取下猎物。同时,只给鹰吃点动物内脏,不可喂饱,即所谓“鹰饱不拿兔”。[2] 猎户以鹰用于狩猎,八旗子弟则以玩鹰作为娱乐。清政府每年都向东北收鹰,杨宾《柳边纪略》:“辽以东皆产鹰,而宁古塔犹多,设鹰把势十八名。每年十月后即打鹰,总以海东青为主,海东青者,鹰品之最贵者也。……得海冬青后,杂他鹰遣送内务府,或朝廷遣大人自取之。”[3]“海冬青”,满语称“松昆罗”,体型中等,比一般鹰、秃鹫小的多,但爆发力惊人,且性情凶猛,产于我国关外黑龙江吉林一带。《本草纲目》记载:“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早在唐代,“海东青”就已是满族先世朝奉中原王朝的名贵贡品。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诗云:“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清康熙帝曾写诗赞道:“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属海东青。”由于海东青不易捕捉和驯化,因此民间常有“九死一生,难得一名鹰”的说法。在金元时期甚至还有这样的规定,凡因触犯刑律而被放逐到辽东的罪犯,能捕捉到海东青呈献者即可赎罪。当时的可汗贝勒、王公贵戚,常为得一名雕而不惜重金。后来风靡于八旗子弟中的玩鹰,也包括饲养和驯化这种猎鹰。 满族民间还有许多关于“海东青”的传说,在萨满教神谕中,雕神不仅是人世间光明与黑暗的支配者,同时又是力量与威武的象征,是最凶猛的宇宙大神。爱新觉罗·溥杰先生更将海东青称之为“民族之鹰”,它已经成为满族民族精神的象征。至今在有些地方,在不以狩猎为生的满族人中仍保留着养鹰、放鹰的习俗。 二、射鹄子 为了维持八旗的尚武精神,清代还出现了许多以习射为目的的体育游戏。八旗入关之后,弓箭的军事功能退化了,但是娱乐功能却渗透到日常生活中。震均《天咫偶闻》描写道:“国家创业,以弧矢威天下,故八旗以骑射为本务,而士夫家居亦以射为娱。家有射圃,良朋三五,约期为会。”[4] 射圃,即习射之场。这种在家庭射圃中以射会友的射法很多,有“射鹄子”、“射簇”、“射香火”、“射兔”、“射稠”等花样,都需要较高的技巧。《天咫偶闻》中记载了几种较射的方法:“曰射鹄子,高悬栖皮,送以响箭。……曰射月子,满语名艾杭,即画布为正也。曰射绸,悬方寸之绸于空而射之,此则较难。又有于暮夜悬香火于空而射之,则更难。然皆巧也,非力也。”[5]这里说的“射鹄子”,鹄子有许多层,最小的一层叫“羊眼”。清中叶果益亭将军就专工射鹄,被称为“果羊眼”。然而工者仍不事此,还有更见技巧的是射“花篮”,即一箭诸圈皆开而不落,如花篮一般,这是最难的。 对于“射鹄子”,《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也有描写: 原来贾珍近因居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