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四节_肠痈详细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肠痈(急性阑尾炎) 诊疗方案及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方案 一、概述 中医定义:肠痈是发生于肠道的痈肿,属内痈范畴。 临床上西医的急性阑尾炎、回肠末端憩室炎、克隆氏病等均属肠痈范畴。 特点:腹痛起于胃脘或脐周,数小时后转移到右下腹,伴发热、呕吐、恶心,右下腹持续性疼痛并拒按。 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多,男性多于女性。 一、概述 中医文献认识 《素问·厥论》:又有“大肠痈”、“小肠痈”、“盘肠 痈”、“缩脚肠痈”、“直肠痈” 《金匮要略》:对肠痈的未成脓和已成脓的辨证、 鉴别、治法有了较详细的论述。 《医宗金鉴》:认为肠痈是湿热、气滞瘀血注于肠 所致 二、病因病机 总由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瘀久化热,热盛肉腐所致。 饮食不节 饱食后急剧奔走或跌扑损伤 寒温不适 情志所伤 西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阑尾官腔阻塞和细菌入侵,导致阑尾血运障碍,细菌繁殖,炎症侵润,阑尾水肿、渗出、缺血、坏疽。 三、分型: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坏疽性穿孔性阑尾炎; 阑尾周围脓肿。 四、临床表现 初期:约70-80%的患者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初起脐周或上腹部疼痛,较轻,位置不固定,呈阵发性,经数小时或1日后疼痛转移至右下腹,痛处固定,持续,并阵发性加重,拒按,腹肌挛急。绝大多数患者腹痛初起即在右下腹。伴微热(体温38℃左右)、恶心、呕吐、纳差,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等。经穴触诊在双侧足三里、上巨虚穴附近可有压痛点。 酿脓期:腹痛,腹肌挛急加重,右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或右下腹有痞块,伴壮热不退,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溃脓期:腹痛弥漫至全腹,全腹肌挛急,压痛、反跳痛。高热不退,自汗口渴,恶心、呕吐、便秘或似痢不爽。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舌质红或绛,苔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变证:1)慢性肠痈;2)腹部包块;3)湿热黄疸(延误治疗可发展为肝痈) 阑尾炎模式图 五、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升高。炎症侵及腹腔时,白细胞常常升至18×109/L。 尿常规检查:一般正常,但阑尾与输尿管或膀胱靠近,尿中可出现少量红、白细胞。 腹部B超、CT影象学检查,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 诊断学腹腔穿刺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西医诊断标准: 1、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或10小时转移到右下腹痛。 2、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等。 3、全身症状 乏力、发热(达38℃左右)、心率增快。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4、腹膜刺激征 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后,右下腹有局限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续的中外1/3交点)。右下腹包块,提示阑尾脓肿形成。 5、病理体征 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 6、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升高。尿常规检查一般正常,尿中少量红、白细胞提示阑尾与输尿管或膀胱靠近。腹部B超、CT影象学检查,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 六、鉴别诊断: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右输尿管结石 妇产科疾病 1、宫外孕2、卵巢滤泡或黄体囊肿破裂3、卵巢囊肿扭转4、急性输卵管炎 此外,有时还需要与急性胃肠炎、右侧肺炎和胸膜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七、中医症候诊断及辩证治疗 (一) 内治 (1)瘀滞证 主证: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 大黄10g、桃仁12g、丹皮15g、冬瓜仁30g、芒硝9g(冲服)、赤芍15g、红藤30g。 (2)湿热证 主证: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快;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泻热,利湿解毒。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败酱草、蒲公英 大黄10g、桃仁12g、丹皮15g、冬瓜仁30g、 芒硝9g(冲服)、红藤30g、银花20g、紫花地丁30g、连翘15g、乳香10g、没药10g、元胡15g、甘草6g、败酱草30g、蒲公英30g。 (3)热毒证 主证: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自汗口渴,恶心、呕吐、便秘或似痢不爽。舌质红或绛,苔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泻热,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大黄10g、桃仁12g、丹皮15g、冬瓜仁30g、芒硝9g(冲服)、黄芪30g、穿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92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