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之心——一个实的故事(蒙培元).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敬畏之心——一个实的故事(蒙培元)

敬畏之心——一个真实的故事 蒙培元 我在幼年时期,经历过一个至今难忘的真实故事。 我家住在黄土高原,六盘山下。那里有河有原又有山,自然环境比较复杂。下面是一条小小的河谷,河谷两侧便是高原,高原之上又有延绵不断的高山(属陇山山脉)。河谷和原上是耕地,山上则是灌木丛林。 家乡交通不便,缺少燃料。当地农民只能靠烧柴做饭、取暖。我幼年时经常上山打柴。所谓“上山”,其实是到原上的田间草地去割草,并不是真到山上去。只要不拔掉草根,很快又会长出新草,第二年仍有草可割。但割草的人多了,田间草地常常被人割过,就要找有草的地方去割,经常是走很多路仍找不到更好的草。可见,农民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有一次,我跟随一位堂兄到原上去割草,走到离山不远的地方,眼看就要到灌木丛了。我心想,如果进了灌木丛,一会儿就能割上一大捆,满载而归,岂不甚好。但是,再看看堂兄,他却头也不抬,毫无上山的意思,只是继续在原上寻找。我忍不住便问:“漫山遍野都是小树和草,能去砍吗?”堂兄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地说:“不能!”我好奇地问:“山上有狼吗?”堂兄说:“没有。”其实家乡是有狼的。但是,大白天谁也没有见过狼,何况山下的原上,到处都有人在地里干活,我们即便是上山,也只是到山、原接壤的边缘地带,狼是决不会出来的。我相信堂兄的话是真的。于是我又问:“那为何不去?”堂兄只说了一句:“这山不能去!”表情是严肃的。我继续问,他就再也不回答了。 堂兄并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我想,堂兄是一位不识字的青年“老农”,未必能回答我的问题。但是,他又为何如此坚定,说话带有一种命令的口气,告诫我“这山不能去”呢?我当时已经读小学了,接受的是科学知识的教育,并不信神。但是我记得很清楚,当堂兄说这句话时,流露出一种神圣的敬畏感,使我为之一震,不由自主地受到一种感染。就是在这种环境的浸润下,我也就“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了。此后,我虽然到原上打过无数次柴,并且每次走到山下,总有一个问题在心中闪现,但是,和堂兄一样,我一次也未曾上过山。 这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为什么人们宁可受困,也不到山上砍下一根枝条呢?我总想找到其中的答案,但是很长时间未能找到,后来也就不去想它了。 原来就在这座山下,有一条深谷,谷里有几处喷泉,十分壮观。泉水源源不断,喷涌而出,清澈透明,汇成溪流。这些泉水算是当地的小小一景,偶尔还有人去观赏游玩。其中有一处位置较高的泉水,便是附近村子男女老幼的饮用水。家乡的人就是靠这些泉水生存的。不过,就我当时所学的那点知识,还不足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山下为何出泉?泉水从何而来?”我只知道,水是从地里冒出来的,大概自古如此,将来永远如此吧! 沿着河谷小平原顺流而下,两侧山谷有很多这样的溪流,这些溪流穿过高原,汇入河中,最后流入渭河。每个山泉的周围都有村庄,互相连属。而每座山峰,都是郁郁葱葱、云雾缠绕。正因为泉水源源不断,河水也就四季长流。到了冬天,地上是一层厚厚的积雪,河水结成一条“冰川”,可到上面去滑冰;一到夏天,雨量充沛,河水盈满,可到里面去游泳。那时,我在县城里上学,从我们村子到县城有三里地,每天上学都要经过S形的两个河道,由于当时没有桥架,只能淌水而过。记得夏天经常在晴空当日之时,突然从山顶上升起乌云,布满天空,接着是雷声大作,大雨降临。雨过天晴之后,大地又是一片生机,空气格外清新舒适,鸟儿昆虫竞相歌唱。这时,我们便跑到原上去采蘑菇。到了秋天,也有阴雨连绵的时节,记得最多时一连下四天四夜的雨。这时,农民们不能下地干活,有的人便到附近的瓜棚里去聊天、吃西瓜。 但是,“文革”前后,在“战天斗地”、“向荒山要粮”的口号下,这座山和其它的山一样,统统被开荒种地了。从此再也看不到莽苍苍的灌木丛了,所看到的只是一块块光秃秃的黄色坡田。耕地面积扩大了,但是,山顶上长出来的庄稼却很稀少,一眼望去,便能清晰地看到麦田里露出的黄土地。更可怕的是,气候一年年恶化,雨水越来越少,冬天也很少看到雪了。据家乡的人说,七十到九十年代,那里经常发生旱灾,不仅山上,就连原上和河谷地带,庄稼收成也受到严重影响。旱情严重时,连续几年不降雨,种在地里的庄稼几乎颗粒不收。除了旱灾,还有洪涝。有一年,百年不遇的洪水冲走了好几个村子,我家附近的一个村子只好全村搬到原上去住了。80年代,胡耀邦同志亲自到我们家乡去考察,提倡种草种树,恢复生态,情况开始有了好转,但是,很快又停止了,已经长到拳头粗的柳树被砍掉盖房和烧柴了。泉水干涸了,河滩上只剩下沙石。村里人只能在谷口入河处凿一个小坑,储一点水,再从坑里取水饮用。坑里的水尚能维持部分人的生活之用,但是已没有多余的

文档评论(0)

ptaosq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