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的“天游园”.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康有为的“天游园”.doc

康有为的“天游园” 位于山东青岛的康有为故居——“天游园” 德人别墅   几年前第一次去青岛,就偶遇了这座老宅。那天在八大关附近逛,为了避开成堆游客,我随即转进了一条上山的坡道。总算人渐少,树渐密,就这样晃到差不多半山的时候,路边一座宅子吸引我停了下来,走进它半闭的门。   当时并不知道这就是康有为的故居“天游园”。那天下午我是里面唯一的参观者。院子里是座三层小楼,现在是康有为纪念馆;有个小花园,印象中花开得又野又盛,大朵沉沉的。在二楼有个小书店,南面的长廊里摆放了两三张茶桌,坐下来就面朝海湾方向了,看得到远处的一角水面和岸线,近处层叠的红屋顶。我挑一本书买了,为的是可以心安地在外廊多坐会儿,晒晒太阳。这样安适隐秘的一幢屋,透亮有生气,真希望它仍是某个人家的宅邸,有茶有饭,有人安歇。后来每次有朋友说去青岛,我都推荐去这里看看和坐坐。   这座建筑的风格其实不甚明朗,建筑师具体是谁也无资料提及。三层砖混结构的楼房原为总督副官住宅,被记载为青岛最早出现的德人庭院别墅,在设计上却并非纯血统的德式建筑,混合了些许东南亚殖民地风格的外廊式样以及中西折中的痕迹。   德式建筑,主要指的是在青岛德占时期(1897~1914)兴建或由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德国风格建筑物,大部分建于1897至1914年,其中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单体建筑大约有20多幢,集中在城市南部滨海一带,总督副官住宅是其中之一。   德租占青岛时期是这座城市近代建筑形成的主要阶段,尤其在青岛市中心,德国建筑师带来了具有典型日耳曼风格的建筑。19世纪末、20世纪初,于德国本土流行的几大建筑风格——新罗马风、新艺术风、青年风格派等,在青岛几乎都被移植再现,形成了这座城市的建筑主格调。欧洲大陆当时还正兴起折中主义手法,在青岛的德国建筑师也受到影响,将自己从中国建筑文化中寻到的素材用到设计中去。“从建筑上看,胶澳地区外来建筑形态呈现出一种渐进式的涵化现象,即从纯粹的西洋风格向中西交融的涵化状态转变。”城市的面貌有时是由屋顶的材料、形态和坡度来决定的,在建筑学中,有人称为“屋顶风景”。与大多数德租占时期的建筑一样,这幢总督副官住宅也采用了坡屋顶,不过,它不像德意志传统建筑那样将屋顶做得异常陡峭,坡度相对缓和,出檐较大,这些都是融合了中式元素。屋顶材料使用了中国筒瓦,是在青岛本埠烧制的。西式烟囱则从形式上配合了山墙和主体建筑。圆拱形开窗看起来较为西式,窗外套饰以严整的红砖。三楼似无太多居住功用,在大面积的瓦屋斜面位置,按垂直角度伸出一处山墙式的阁楼,墙体正面饰山花,顶部处理为阳台,下开拱门,是建筑的主入口。人字形的入口阶梯在设计上隐约透出一点法国洛可可的底色,但马上就被德国式的简洁的直线条中和了。   整座楼近似山地庭院建筑,主体使用了木屋架与楼板,但承重为砖墙,厚达五六十厘米,保温隔热性能都比较好。房屋南北向,正门朝南,居中的房屋为接待厅。设计师尽量让房屋主体设计在北面,好在南部留出更充裕的空间作为花园。一楼和二楼在南向都有柱廊,呈中心对称形式一字展开。因面对汇泉湾,外廊就成为夏日观海纳凉的绝佳处,也是品茶赏花园的好地方。这种外廊式建筑(Clolonial Veranda),英国在印度及后来东南亚殖民地区普遍采用,也是中国近代建筑中最早出现的样式,初流入广州,如十三行的夷馆。到青岛时,已经是这种建筑形式发展的尾声。德国人在青岛建城初期曾大量借用外廊式,兵营、医院、银行、官邸,很多地方都有仿建,后来发现它并不适合北方气候特点——青岛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兼具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还比较寒冷,外廊式这种用来对付酷热气候的建筑形式并不适合,所以很快就被弃用了。屋面坡度被降低,也是为了适应青岛当地的气候:青岛比德国纬度低,降雪要少一些,所以屋面的坡度也小。另外,坡度降低从视觉上“也宜于建筑与山地取得一体化的景观效果”。   总督副官住宅建于1899至1900年,比信号山南麓的那座著名的总督官邸要早几年,属于早期建筑,所以还用到外廊的形廓。屋子的第一位主人是德国海军上尉弗莱海尔·利利恩可龙,他在1899至1902年任总督副官职位,卸任后返回德国本土,1912年好像又短期派来青岛过。他是动议并出资修建房屋的人吗?建筑设计师又是谁?没有相关文字记录。在一些德国建筑学者眼里,如撰有《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的华纳,对这座住宅的评价不算很高,他认为,比起离它不远的总督府和总督楼,这幢房屋更像是一个应急的建筑,在建造时缺少对建筑范例及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德意志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特征通常是:“没有内院,平面布置不整齐,体形很自由。常常底层用砖石,楼层用木构架,构建外露,安排得疏密有致,装饰效果很强,屋顶特别陡而高,里面往往有阁楼,开着老虎窗……这些住宅的风格很亲切,活泼美丽,散发着乐生的气息。”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