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诗情爱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徐志摩的诗情爱情.doc

徐志摩的诗情爱情   提起诗人徐志摩,人们自然会联想起他美丽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他的诗情魅力历经百年而不衰,而他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3位女性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却更富传奇色彩。   在沉默中静静分手的原配夫人张幼仪   张幼仪1900年12月29日出生,是上海宝山县巨富张润之的女儿。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之下,张幼仪只读过3年女子师范;14岁时,她就由四哥张公权做媒,与徐志摩定了亲,15岁结婚时,两人才第一次见面。   1915年12月5日,徐志摩和张幼仪在硖石商会举行婚礼,由萧山汤蛰先生当证婚人。这天早上,张幼仪用过早饭后,就由堂姐帮她化新娘妆。张幼仪自出生以来,还从来没有化过妆,经堂姐一打扮,她都认不出自己了。因为徐志摩提出要一个新式的新娘,所以那天,张幼仪穿了件非常华丽的粉红色婚礼服,里面有好多层丝裙,最外面的一层裙子上绣了几条龙。头上戴了顶凤冠。看上去,既是西洋式的又带点儿中国传统的风格。当时有人这样评价张幼仪:“其人甚美,雅爱淡妆,沉默言,举止端庄,秀外慧中,亲故多乐于亲近之,然不呼其名,皆以二小姐称之。”   当徐志摩掀起她的头盖时,张幼仪的心开始发抖,她又是期待又是害怕。她期待他的目光,可是又害怕迎接他的目光,她只在楼上悄悄地瞅过他一次,幸亏她戴的头冠太重,使她无法抬起头直视他的眼睛,仅仅看到他那尖下巴壳。   婚后两人感情一直不好,虽然张幼仪并没有绑小脚,但在留学英国剑桥的徐志摩看来,她整个就是一个“乡村南瓜”。张幼仪在结婚5年后即1920年底到英国伴读,抵英后她和徐志摩搬到一个叫沙士顿的小镇,那地方离康桥(剑桥)大学大概有3公里远,徐志摩在这所大学的皇家学院当文科特别选科生。他们租了间有两个卧室和一个客厅的小屋,从客厅的大玻璃窗可以俯视一条都是灰沙的小路。   有天早上,徐志摩对张幼仪说:“今天晚上家里要来个客人,她是从爱丁堡大学来的一个朋友,我要带她到康桥逛逛,然后带她回来和我们一道吃晚饭。”   徐志摩要她们这两个女人碰面这件事情,给了张幼仪这样的暗示:她不光是他的女朋友,而且很有可能变成他第二个太太,她们会在这异国他乡同住一个屋檐下。   晚餐过后,徐志摩问张幼仪对这位姓林的小姐感觉如何,有什么意见。张幼仪虽然已经发誓要采取庄重随和的态度,可是因为脑子里有太多念头在打转,就冲口说出心里出现的第一个想法。因为她知道自己应该接受他挑选的小太太,便说:“呃,她看起来很好,虽然小脚和西服不搭调。”   徐志摩不再绕着客厅走来走去,他把脚跟一转,好像张幼仪的评语把他的烦躁和挫折一股脑儿渲泄出来似的,突然尖叫说:“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离婚。”   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时,中国虽然已经经历了“五四”运动,但整个中国大地仍到处充斥着封建思想,他们的离婚对传统的旧式婚姻观念造成极大冲击。而在对外宣布的离婚原因中,张幼仪不得不担起诸如“对公婆不孝敬、讲话太多、忌妒小妾、诸病缠身”等“罪名”,作为徐志摩提出离婚的理由。徐志摩和张幼仪的离婚,当时可谓世人震惊,舆论大哗。   离婚后的张幼仪积极充实自己,1927年至1937年,她担任上海第一家妇女储蓄银行副总裁;1949年移居香港,1953年与第二任丈夫结婚;1972年在丈夫去世后,张幼仪移民到美,住在纽约曼哈顿;1988年因心脏病去世,享年88岁。   林徽因是徐志摩心中永远的爱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徽音”出自《诗经·大雅·思齐》:“思齐大任,父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来,为避免与当时一男性作家林微音相混,从1934年改名为林徽因。林徽因出身名门,父亲林长民,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参议、司法总长等要职。   林徽因幼年随父迁居北京,入培华女中读书,16岁又随父到伦敦。“良好的家庭修养,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滋养,使林徽因的身上有着一种超乎平常人的非凡气质和聪明才智”,“她既具有大家闺秀那种幽娴贞静的传统风韵,又有现代女性那种活泼、大方的气质,言谈举止之间,透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可以说,这样的林徽因正是徐志摩心目中的理想女子、完美女子。因此,徐志摩自1920年在伦敦结识林徽因后,便一下子为她所倾倒。他觉得,是林徽因唤起了他沉睡的激情,让他感到了灵魂的震颤,感到了生命的美好(而这种感觉,此前他在张幼仪身上从来没有体会过)。于是,他把对她的礼赞写成了诗,其中几句是“你是高高在上的云雀天鹨,纵横四海不问今古春秋,散布着稀世的音乐锦绣。”   早于徐志摩半年、即1920年春天,时任段祺瑞内阁司法部长的林长民以“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驻欧代表的身份,携女儿林徽因入住伦敦。其时,林徽因正值16芳龄,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在爱丁堡大学读书。这年10月,徐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