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台湾学生的师生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与台湾学生的师生情.doc

我与台湾学生的师生情   我从教学岗位上退休多年,但几十年的师生情犹如一幅幅清晰而令人难忘的剪影,常常映现在眼前。   1949年10月,我随北京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师生赴天津,并入新组建的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8年随学校回迁北京,在学校学习工作生活了60多年。特别值得提及的是,我担任教学的视唱练耳和乐理课是全校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在几十年的教学工作中遇到了不少来自台湾的学生。加之我的老家在台北淡水,和这些来自故乡的年轻学子既是师生,又是乡亲和朋友。他们在学习上、工作上遇到了困难,都会来找我或为之联系学习,或介绍教师,还有不少都是我亲自帮忙补课,以期达到学院要求的入学水平。如今,我已从教学岗位上退休多年,但几十年的师生情,犹如一幅幅清晰而令人难忘的剪影,常常映现在眼前。   上世纪70年代,海峡两岸还处在隔绝的藩篱之中。1977年,中央音乐学院招收了第一位台湾籍学生。她是一位旅日台胞,渴望学习钢琴专业,但碍于条件限制,最终改学琵琶专业。记得当时她的入学通知书还需要特批,好在最终顺利入学。新学期开始时,新的困难又出现了。和大陆同学一起住集体宿舍似乎不大方便。好在这位学生不怕吃苦。那时我家住在学校内的筒子楼宿舍,我们夫妻住一间,母亲和女儿住一间。为了解决这位台生的住宿问题,就在女儿和母亲的床之间加了一个折叠床,虽然挤一点,却也其乐融融。不久之后,学院终于解决了她的住宿问题。在学院学习期间,她十分勤奋,除了正课之外,广泛听课,如饥似渴地充实自己,还结交了一位作曲系高材生,俩人毕业之后喜结连理,在海外发展音乐事业颇有成就。时光荏苒,一兄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依旧保持着联系。在她母亲过世后,她就把我的家当成了娘家,如今她已是两个女儿的妈妈,大女儿去年还考取了巴黎国立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看着“女儿”的生活幸福美好,我由衷感到欣慰。   上世纪80年代末,海峡两岸逐渐开放探亲、旅游。此时,来中央音乐学院求学的台湾学生也逐渐多了起来。记得1989年,一名来自高雄的女孩,准备在学院学习二胡专业。当时学校在短期内无法安排她的住宿问题,这位学生自然又住进了我家。那时,我家的条件已稍有改善,房子虽小,却有3个独立房间,我们夫妻住一间,妈妈住一间,还有一间7平方米的小屋,由于女儿出国,恰好可以给她住。就这样,我家又多了一个“女儿”,那些日子,我们吃住在一起,生活忙碌而开心。   记得这个女孩住在我家时,有天上午我母亲突发脑血栓,当救护车开进学院时,她正在琴房楼练琴。听到急救车的笛声,她下意识地往外张望,看见车子正驶向我们住的楼房。可能是我们相处的缘分产生了心灵感应,她立即跑来陪着我们一起去了医院。那时的她,还是个不到20岁的女孩,在台湾历经父亲生病及去世,是一个很有耐心而又懂事的孩子。我母亲住院期间,需要日夜陪护,她也尽一切可能抽出时间到医院去替换我们,与我们的老同学、老邻居、学生家长一起,帮助我们夫妻渡过了那段难熬的日日夜夜。在最困难的时刻,能有这样的学生帮忙,内心的感动,难以尽述。   1996年,我随中央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赴台交流演出,她的义父和哥哥专程从高雄赶到台北来看我。当“青交”巡演到高雄时,我也专程去她家做客。这位台生后来结婚时,也没有忘记给我们寄来她美丽的婚纱照,让我们分享她的幸福时刻。去年8月,她与丈夫带着孩子们来到北京,我们又见面了。如今,她已经是3个孩子的妈妈了,两个在上中学的男孩挺拔英俊,小女儿活泼可爱,先生事业有成,不时往来于两岸之间。我和老伴都替她感到高兴。   由于两岸入学考试的制度不同,不少来自岛内的年轻学生,对中央音乐学院入学考试要求,不甚了解。作为台胞乡亲的我,自然希望来自故乡的年轻学子们来大陆高校学习深造,但又不能降低学院入学的条件。我就结合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给予建议。记得教学时,遇到一位台湾学生准备报考学院打击乐专业,由于与入学条件有些差距,未能通过专业考试。后来得知这位学生曾学过扬琴,我建议他改考专业,帮他安排专业老师进行考前辅导。经过努力,他如愿以偿地考进了音乐学院,入学后,他还选修打击乐作为第二专业。这位学生毕业时,邀请我和老伴去参加毕业音乐会,演出中他同时展示扬琴和打击乐演奏。看着舞台之上学生展现的成果,作为老师的我由衷为他感到高兴。   在教学的那些年中,也有一些来自岛内的学生年龄比较小,作为老师,又是台胞长辈,我更是格外关心。记得有位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台湾女孩,因还未成年,她的父母得知我是台湾人,希望由我来做他们女儿的监护人。作为非亲属关系的监护人,这副担子可不轻啊!为保证她专心学习,我经常和她的老师联系,了解她的学习情况,还不时给予必要的提醒和督促。学生的家长也经常和我进行电话沟通,得以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1996年,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