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彭文军:“免费校车”一诺12年.doc
彭文军:“免费校车”一诺12年
一句“免费送学”的承诺,4000多个日子的坚守,彭文军用朴实而执著的付出,演绎着“一诺千金”的当代范本,传递着社会大爱的正能量。
初冬的清晨,天灰蒙蒙亮,彭文军走出自己位于花梨乡客运发车点旁的出租屋,向一辆黄色大客车走去。
彭文军是开阳黔顺公司的一名驾驶员,专跑开阳县花梨乡到贵阳的客运线路。每天清晨6点半,他都会开车先反向行驶到6公里外的建中村,免费接村里的10多个孩子到花梨小学上学。
7点半,送完学生后的彭文军驾车回到花梨乡客运发车点准时发车。此后,一路上他又陆续从清江、翁昭、中院、南凉等村接上几十个学生,再分别将他们送去各自读书的翁昭小学、南凉小学、顶兆小学……
这样的“免费送学”,彭文军已坚持了12年之久。
从“举手之善”到12年的坚守
12年前,40岁的货车司机彭文军从中铁五局辞职,回到老家花梨乡,与堂弟合伙花23万元买了一辆大客车,跑起了从花梨乡到贵阳的个体运输。
一个初冬的早晨,彭文军和往常一样开着车。路过翁昭村大湾组时,一对母子在路边拦下了他的车。
“师傅,能搭我们到南凉小学吗?”那位母亲焦急地问道。满头大汗的她,背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
“去上学吗?上来吧,不收钱!”彭文军赶忙把车停下,热情地招呼母子俩上车。
通过交谈,彭文军了解到翁昭村很多小孩每天都是走路上学。从翁昭到南凉,一路都是上坡路,要走一两个小时。
“等走到学校,孩子们都筋疲力竭了,哪还有精神上课?而且路上有一大段泥巴路,冬天总下雨,孩子们的鞋被水一泡都破了,脚趾露在外面,太可怜了!”想到这里,彭文军脱口便对那位母亲说:“你回去告诉村里的孩子,以后每天早晨都来坐我的车上学,不收钱,我就顺路带带他们。”
此后,这“顺路带带”,彭文军一做就是12年,风雨寒暑,几乎从未间断。
“刚开始来的人不多,只有五六个,可能很多人怕被骗、怕收钱,就没来。”几天下来,发现彭文军真的不收钱,来坐车的孩子越来越多。“没过多久,就发展到有20多个孩子坐我的车。”彭文军说。
2005年,清江小学和河边小学被相继撤销,学生们转到翁昭小学上课。这样,彭文军的车上又多了10多个“免费乘客”。
2006年8月,建中村一位姓姜的老支书找到彭文军,说建中小学马上就要被撤销了,问他能不能送孩子们到花梨小学上学。只是从建中到花梨,和彭文军的行车方向正好相反,所以村里会补贴一点车票钱给他。
彭文军很爽快地答应了接送学生,却婉言谢绝了车票钱。“我承诺过免费接送,就绝不会收一分钱。”他对老支书说。
此后,为了接建中村的学生,他每天都要提前一个小时出门。
12年间,彭文军的接送线路,从最初的“大湾-南凉”,发展到“建中-花梨-河边-翁昭-大湾-南凉-坪上-顶兆”,行程近40公里,每天最多的时候,要接送50余名学生。有时,为了保证学生们都能上车,他还会推掉一些短途乘客。
“铁打的客车流水的娃”,彭文军记不清12年来自己一共接送了多少学生,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名字,他至今也都不知道。
“特别敬礼”后的温情故事
2008年,彭文军被开阳县文明委评为“感动开阳”真情人物。此后,他又相继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和“感动贵州”人物称号。
这些荣誉,在家长们看来,称得上是“实至名归”。
“一个承诺坚守了12年,让我们这些家长都很感动。”开阳县温泉村大弯组村民李华说,“我家的两个小孩,读小学坐的都是彭文军的车。如果不是他,孩子们每天上学要走12里路,足足要用两个多小时。”
“以前学生们走路上学,由于路远起得早,来学校时总是无精打采,有的还常常迟到。”在南凉小学教了33年书的老师饶菊说,“自从彭师傅免费接送后,孩子们再也没迟到过,上课也有了精神,学习成绩提高不少。”
在饶菊看来,彭文军“不仅是在做好事,更为孩子们树立了乐于助人的榜样。”
有人替彭文军算了一笔账,12年来,因为“免费送学”他起码少收入10多万元,这于他并不是一笔小数目。
但彭文军从未算过这些,因为对他来说,每天接送学生已成为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习惯”。“一到节假日或寒暑假,他们不来坐车了,心里还挺想的。”
12年来,有许多家长主动提出要给彭文军车费,但都被他一一谢绝了,这一方面是为了坚守承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里是我的老家,这里的人不富裕,2块钱的车费虽不多,但买盐够一家人吃个把月了。”
彭文军很喜欢花梨乡的小孩,因为他们特别有礼貌。“上车、下车,都会向我敬礼。甚至平时他们在路边放牛或在田里除草时,远远地看到我的车,都会立正站好,敬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每当这时,彭文军会高兴地按一下喇叭作为回应。
学生家长们平时常送些自家种的花生、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