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犯罪及其预防研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流动人口犯罪及其预防研究.doc

流动人口犯罪及其预防研究   【摘要】“流动人口”的概念产生于我国特殊的户籍制度下,流动人口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因此产生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流动人口犯罪率高就是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流动人口;犯罪;预防   一、研究背景   流动人口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其消极影响也愈加突出,违法犯罪问题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例如,“北京市公安局统计数字显示,1990年至2006年,在已抓获的刑事案犯中,进城农民工所占比例分别为:1990年为255%,1992年为376%,1994年为50%,1996年为56%,2000年为58%,2005年为61%,2007年为644%”。①   流动人口犯罪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不能仅仅将其原因归结为素质低、贫困等原因,而应从犯罪特点出发,从社会、家庭、个人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分析,才能有效预防流动人口的犯罪。   二、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   (一)流动人口的犯罪率高   犯罪率是指特定人群中犯罪者所占的比例,从目前状况来看,流动人口的犯罪率比常住人口要高。例如,“2009年,厦门市流动人口为1092万人(登记峰值),其中涉嫌犯罪被抓获6297人,占577%;常住人口为177万人,其中涉嫌犯罪被抓获2166人,占122%,流动人口犯罪率约为常住人口的5倍”。②   (二)以侵犯财产犯罪为主,趋向多元化   大多数流动人口进城的初衷是为了获取物质财富,改善自身和家庭的生活条件,但是在事业不顺、生活难以为继而身边又没有亲友的帮助的情况下,一些人选择铤而走险,通过犯罪手段获取财物。而近年来,流动人口的犯罪“已发展到包括涉毒、涉黑、涉枪在内的所有犯罪领域”③,其严重性不容忽视。   (三)以地缘、亲缘为纽带,犯罪组织化的趋势原来越强   中国社会是关系社会,离乡背井后,亲人、老乡显得尤为珍贵,流动人口的去向也往往由“投亲靠友”的心理决定。在异乡,因地缘、亲缘结成的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一人的犯罪意识极易影响到其他人,多人也易彼此“壮胆”。或是为了维护小集体的利益、尊严,或是为了获取财物,或是一时气盛,流动人口的团伙作案也颇为猖獗。   (四)犯罪成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   一方面,流动人口的主体是青壮年,导致流动人口的犯罪人员比常住人口的犯罪人员的平均年龄更低。另一方面是流动人口犯罪中的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上升。在世界范围内,未成年犯罪问题都是极为突出,而在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具有更多的不安定因素,例如缺乏家庭管教、教育缺失、失学后待业、物质要求得不到满足等。   (五)犯罪动机的突发性和偶然性,犯罪目标的随意性   多数流动人口犯罪在户籍所在地是遵纪守法的,进入犯罪行为地的目的往往是务工赚钱,但是所得往往比期望的要少,长期的积郁得不到解决会因偶发事件引发犯罪心理,他们的犯罪动机多数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因而其犯罪目标也有随机性。   三、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分析   流动人口犯罪日益增多,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分析其成因时不能局限于流动人口的自身方面,将过错全部归咎于其本身并迁怒于所有流动人口,对他们是很不公平的。本文从社会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和直接诱发因素三个方面分析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人是社会中的人,犯罪也是社会交往的一部分,犯罪行为与社会影响密切相关。流动人口在其流出地遵纪守法,流出地的犯罪率也往往并不突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必然需要考虑地流动人口犯罪地的社会环境因素。   1户籍制度阻碍了对流动人口身份的认同   户籍不仅是来源地的说明,更是身份的体现,还是对资源、利益享有权的确认,户籍承载着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诸多公民权益,没有户籍意味着流动人口在身份和利益上得不到认同,连最基本的生活、教育的保障也没有。各地往往是在本地人口的社会保障比较完善的情况下才会改善流动人口的生存状况。例如,北京市在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两限房的申请条件中都规定必须有本市户口,仅在最近实施的公租房政策中才允许外地人口申请。   这种因户籍造成的身份的不同造成了各种不平等,使得流动人口在各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往往受到歧视。由于社会保障机制的缺失,流动人口在失业、疾病、生育的情形下极易陷入困境,他们感受不到社会的关怀,看不到前途也没有退路,在万念俱灰的情况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文化的冲突   我国地域广阔,文化种类繁多,经济、教育等发展水平不同也会造成文化差异。在语言、生活习惯、社会观念等差异较大的情况下,流动人口极难融入当地,得不到归属感和安全感。尤其是在“仇富欺穷”的矛盾下,文化差异在人们心理被无限放大,这种差异中,流动人口往往处于差异的低处。这种差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