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返回总目录 Theoretical Mechanics 第一篇 静力学 理论力学 第1章 静力学基础 制作与设计 贾启芬 刘习军 目 录 Theoretical Mechanics 1.1 主要内容 1.2 基本要求 1.3 重点讨论 1.4 例题分析 1.5 典型习题 返回首页 第1章 静力学基础 返回首页 Theoretical Mechanics 1.1 主要内容 第1章 静力学基础 Theoretical Mechanics 返回首页 第1章 静力学基础 1.1 主要内容 1.1.1 力与力的投影 力是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这种作用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产生变形。前者称为力的运动效应,后者称为力的变形效应。 力是定位矢量。力的作用效应由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决定,称为力的三要素。 刚体是在力作用下不变形的物体,它是实际物体的抽象化模型。在静力学中把物体看成刚体,从而简化了平衡问题的研究。 作用在刚体上的力可沿作用线移动,是滑动矢量。 等效 若两力系对物体的作用效应相同,则称两力系等效。 Theoretical Mechanics 返回首页 第1章 静力学基础 1.1 主要内容 静力学基本公理是力学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客观规律。概括了力的基本性质,是建立静力学理论的基础。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给出了力系简化的一个基本方法,是力的合成法则,也是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的分解法则。二力平衡公理是最简单的力系平衡条件。加减平衡力系公理是研究力系等效变换的主要依据。作用反作用定律概括了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刚化公理给出了变形体可看作刚体的条件。 力在轴上的投影定义为力与该投影轴单位矢量的标量积,是代数量。 力在笛卡儿坐标轴上的投影有一次(直接)投影法和二次(间接)投影法。 应用力的投影概念,将力的合成由几何运算转换为代数运算。 Theoretical Mechanics 返回首页 第1章 静力学基础 1.1 主要内容 1.1.2 力矩与力偶 力对轴之矩是力使物体绕轴转动效果的度量,是代数量。可按定义或下述解析式计算 式中x、y、z为力F作用点的坐标,Fx、Fy、Fz为力矢在轴上的投影。 当力与轴相交或平行时,力对该轴之矩等于零。 Theoretical Mechanics 返回首页 第1章 静力学基础 1.1 主要内容 力对点之矩是力使物体绕该点转动效果的度量,是定位矢量。用矢积式表示 其大小为 MO(F) = r×F 在笛卡儿坐标系Oxyz中,矢径r = xi + yj + zk,力F = Fxi +Fyj +Fzk。力对点之矩的矢积表达式可写为行列式形式 Theoretical Mechanics 返回首页 第1章 静力学基础 1.1 主要内容 平面问题中力F对O点之矩记为 力对点之矩在通过该点某轴上的投影等于力对该轴之矩。 有 或 是代数量 Theoretical Mechanics 返回首页 第1章 静力学基础 1.1 主要内容 合力矩定理 力系的合力对任一点之矩等于力系中各力对该点之矩的矢量和,即 合力对任一轴(例如z轴)之矩等于力系中各力对该轴之矩的代数和,即 在平面问题中,力对点O之矩是代数量 力臂h是指矩心到力作用线的距离,取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为负。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对平面内任一点之矩等于各分力对该点之矩的代数和,即 Theoretical Mechanics 返回首页 第1章 静力学基础 1.1 主要内容 力偶与力偶矩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平行的两个力F和F′组成力偶,力偶是一特殊力系。力偶无合力,也不能与一个力平衡。力偶对物体只产生转动效应。 力偶矩大小,力偶作用面在空间的方位及力偶的转向,称力偶三要素。 力偶三要素可由力偶矩矢表出。力偶矩矢是一个自由矢量。 若两力偶的力偶矩矢相等,则两力偶等效。 力偶对任意点之矩等于力偶矩,与矩心位置无关。 平面力偶力偶矩是代数量。取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为负。 Theoretical Mechanics 返回首页 第1章 静力学基础 1.1 主要内容 1.1.3 约束与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