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源性线虫感染及控制_培训课件.ppt

土源性线虫感染及控制_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9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病原诊断: 诊断时期:虫卵、成虫、 ( 1)肛门拭子法 透明胶纸法 棉签拭子法 注意事项:要在清晨便前检查。 ( 2)肛周查成虫 夜间患儿睡后,即可在肛门周围查 成虫。 4、实验诊断 肛门拭子检查 5、防治 加强个人卫生,如勤剪指甲,饭前便后 洗手等。 加强消毒,室内特别是幼儿园的教室、寝室和玩具、衣被的消毒(0.05%碘液1小时可使虫卵全部死亡),患儿的衣服煮沸消毒 。 药物治疗:咪唑类。 蛲虫膏、25白降汞或龙胆紫涂于 肛周有止痒杀虫作用。 * * 3、生活史(life cycle直接型) 生活史特点: 1、生活史类型:土源性蠕虫 2.感染阶段:感染性虫卵(含蚴卵) 3.感染途径与方式:通过污染食物 饮水等经口感染 4.体内移行:沿消化道下行至寄生 部位 5.寄生部位:回肠下段(成虫) 6.生活习性:头端插入肠粘膜吸取 营养 4、致病( Pathogenesis) (1)机理:肠壁粘膜充血、水肿或出血,少数可有肠壁增厚、形成肉芽肿等 肠粘膜上的鞭虫 严重鞭虫感染的直肠脱垂 (2)临床表现: 轻度感染多无症状,但粪检可发现鞭虫卵。 重度感染时可有头晕、腹痛、慢性腹泻、消瘦及贫血等症状。 儿童重度感染时,如有营养不良或并 发肠道其它感染,可导致直肠脱垂。 少数患者可出现发热、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四肢浮肿等全身反应 病种 症状体征 并发症 症状1 构成比(%) 症状2 构成比(%) 症状3 构成比(%) 并发症1 构成比(%) 并发症2 构成比(%) 并发症3 构成比(%) 脑囊虫病 皮肤囊虫病 肠蛔虫症 胆道蛔虫症 疟疾 旋毛虫病 钩虫病 阿米巴痢疾 鞭虫病 头痛75.9 皮下结节95.4 恶心38.2 恶心75.4 乏力88.9 乏力100.0 腹泻57.2 腹泻57.2 腹泻50.0 癫痫70.4 头痛13.6. 呕吐36.6 呕吐75.4 低热77.8 肌肉酸痛80.0 腹胀42..9 头痛42.9 呕吐50.0 高颅压36.0 癫痫3.2 腹胀24.7 头痛38.1 头痛66.7 皮下结节40.0 上腹烧灼42.9 低热42.9. 上腹烧灼50.0 记忆减退4.2 记忆减退0.7 胆管炎8.2 胆管炎27.8 贫血33.3 - 贫血28.6 嗜酸增多14.3 - 视力下降1.6 视力下降0.4 胆囊炎7.9 胆囊炎27.0 - - 心力衰竭14.3 胆囊炎14.3 - 失语1.0 失语0.4 贫血0.2 嗜酸增多11.1 - - - - - 5、实验诊断 检查阶段:虫卵 粪便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沉淀集卵法 饱和盐水浮聚法 (鞭虫卵小,容易漏检,一般应连续 粪检三次以上) 6、流行与防治 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 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有利于鞭虫卵的发育。 常与蛔虫感染并存,儿童感染多于成人。 人是唯一传染源。 防治原则、治疗药物与蛔虫相同。 五、钩虫(Hookworm) 钩虫长期寄生人体引起长期慢性与贫血相关的症状。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美洲板口线虫 锡兰钩口线虫 犬钩口线虫 巴西钩口线 贫血 幼虫移行症 两种钩虫的生活史、致病基本相同 。 两种钩虫的分布、致病力及对驱虫药物的敏感性均有差异,鉴别两种钩虫在流行病学、生态学和防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1、形态 钩虫长约1cm,肉红色,死后为灰白色。 其前端较细,有一口囊。 美洲钩虫与十二指肠钩虫形态有许多 异同点。 成虫 虫种 鉴别要点 二种钩虫成虫形态鉴别 十二指肠钩虫? ? 美洲钩虫 体形 口囊 交合刺 背辐肋 C”型 钩齿 长棕状,末端分开 远端分两支,每支又分三小支 “S”形 板齿 倒钩状 近端分两支,每支再分二小支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十二指肠钩虫背辐肋条: 远端分两支,每支又分三小支 美洲钩虫背辐肋条: 近端分两支,每支再分二小支 背辐肋 交合刺 十二指肠钩虫? 交合刺:长棕状 背辐肋:分三支 钩虫雄虫末端膨大,为角皮延伸的膜质交合伞。交合伞由2个侧叶和1个背叶组成,其内有肌性指状辐肋,依其部位称为背、侧、腹辐肋。背辐肋的分支特点是鉴定虫种的重要依据之一。 感染期蚴(丝状蚴)具有明显的向温性,侵入皮肤,幼虫在小肠内迅速发育,并在感染后的第3~4天进行第三次蜕皮,再经10天左右,进行第四次蜕皮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