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奥运老人”何拓梁去世
2015年1月4日下午,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85岁。何振梁,1929年出生于江苏无锡,早年曾担任毛泽东、周恩来的法语翻译。1952年,作为中国代表团一员,何振梁参加了在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5届奥运会。1981年,何振梁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此后曾担任副主席一职,被誉为中国体育外交家和先行者。1993年和2001年,何振梁两次作为北京申奥的陈述人之一,是北京申奥成功的极其重要的人物。“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载入史册,但是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你们今天这个决定可以通过体育促进世界和中国友好相拥在一起,从而造福于全人类。”2001年7月侣日,何振梁的这段陈述更是成为中国体育的经典。2009年,何振梁卸任国际奥委会委员,慢慢淡出公众视野。
多维解读世界体坛的中国金话筒
不少人虽然熟知“乒乓外交”的“小球推动大球”,但或许对体育外交依旧陌生。在中国最缺乏国际话语权的时刻,是像何振梁这样的国际体育工作者,发出了洪亮的“中国之声”。引领中国体育人走向世界体育大舞台,伺振梁堪称是中国喉舌。
何振粱是从1955年开始从事体育国际联络工作的,那时世界各国对中国还有不同的看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国际事务中所能听到的“中国之声”,就显得尤为珍贵。除了乒乓球外,中国体育事务长期在国际体育上缺乏话语权。直到1981年何振粱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开始,局面才得到改观。在多方的不懈努力下,何振粱在1989年成功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成为中国体育在世界舞台上一面迎风招展的大旗。正是由于何振粱打下的极好基础,才有了现在中国体育在世界舞台上的不断发声。
在那之后,吕圣荣成为国际羽联主席、魏纪中出任国际排联主席……现在中国在国际奥委会拥有多名委员以及执委席位,已经成为国际体坛话语权的主流声音。何振粱是一位体育外交家,更是中国在世界体坛中的一只金话筒。这位耄耋老人,值得体育人甚至国人铭记。
何老的去世是中国体育外交的损失
何振粱是中国的“奥林匹克教父”,他比我们所有人都更理解和接近奥林匹克文化的核心价值。他的知识分子情怀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但最终必将成为未来中国尤其是中国体育的重要精神财富。虽然确实不是他一个人把奥运会带到了中国,但他凭借巨大的人格魅力,把奥运会带到了我们心里,我们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缘故而更加热爱奥林匹克了。在何振粱去世后,无论是与他共过事还是没有共过事的人士在谈及这位老人时,几乎都提及他的去世对中国体育是不可弥补的损失。他是我们新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执委和副主席,也是新中国与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紧密联系的第一代体育外交家。他在这个位子上,可以在国际奥委会和国际体育界影响到很多人。事实上,国际体育界也正是通过对何振梁的了解,来探究中国和了解中国对奥林匹克的态度。无论是经验、能力,还是个人魅力,他都是没人能比的,而这绝对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现在他离开了,这笔财富也跟着去了,因为他还没有来得及把自己的奥运经验写成书。不过,中国体育要想发展,其背后的组织、制度的持续推动才是根本。所以在何老去世后,我们需要考虑“后何振梁时代”中国体育外交的变化,不仅是竞技领域,还有大众体育领域。
申奥功臣:为了申奥没时间去看病
北京申办过两次奥运会,何振粱都是陈述人。
1993年,北京遗憾输给了悉尼。何振粱强忍内心的痛苦,微笑着转身,第一个与澳大利亚的代表们握手。《奥运中国:中外名人解读北京奥运》一书写道,当晚何振梁和夫人回到酒店后,女儿从北京打来电话: “爸爸,我看了电视,你别太难过了,要保重身体,我爱你。”放下电话,何振粱的泪水夺眶而出。
2001年,北京最终拿到了奥运会主办权。何振粱又一次流泪,只不过这一次是喜悦的泪水。
北京申奥成功,何振梁功不可没。申办过程中,由于国际奥委会规定不能邀请国际奥委会委员到申办城市访问。为了让委员们了解北京、投北京一票,何振梁穿梭于各国委员之间,5个月时间里,他有69天在国外和飞机上,出访11次。何振粱喜欢打网球,但足足8个月没有摸过球拍。他喜欢看书,买了一大堆书,也没时间翻一下。为了让北京20多万字的申办报告更为出色,何振梁拿出了自己精通英、法两国语言的优势,字斟句酌。申办报告完成了,他也因为过度劳累住进了医院。在那之前,他身体就不好,但实在挤不出时间去看病。
奥运传奇:教会萨马兰奇说“北京”
“他是我在国际奥委会中最亲近的朋友之一。”国际奥委会前主席、已故的萨马兰奇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评价何振粱。
何振粱1929年12月29日出生于江苏无锡。上学时,他是绝对的学霸,曾跳过3次级,16岁时考入上海震旦大学(现复旦大学)机电系。解放后,他进入团中央任法文翻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