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又呈吴郎》谁插疏篱考
上海七年级语文课本收入杜甫《又呈吴郎》一诗。对于颈联“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课本注云:“杜甫将草堂借给吴郎居住。吴郎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但吴郎即是远客,该注似有未通。
何人插篱,历来颇多争论。宋人蔡梦弼在《杜工部草堂诗笺》中说:“吴郎以远方而来,当谨藩篱,以防他寇,亦不害其为直也。”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说:“妇防客,时怀恐惧。吴插篱,不怜困穷矣。”浦起龙《读杜心解》、杨伦《杜诗镜铨》也说吴郎插篱,不怜妇人。今人曹慕樊又提出邻妇插篱之说。金圣叹则认为是杜甫插篱:“以吴郎寓居于此,故使插篱间之,本为西邻防远客,非为远客防西邻也。”
上述诸家结论,均可自成一说。但笔者以为,邻妇跑到杜甫院子里插篱围树之说,则是物权所属不清,有无理霸占的嫌疑,与邻妇恐惧之说矛盾;吴郎插篱,自为远客,与诗歌“防远客”的意思不合;吴郎插篱防备他寇,也与“多事”矛盾;若杜甫插篱为寡妇防范吴郎,则吴郎品性强悍,惯于生事,杜甫已有耳闻,那么两人之交往密切似无可能。以上诸说,皆有不通之处。笔者不敏,尝试推论如下。
一、诗人行止
杜甫晚年形迹清晰: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杜甫赴奉先搬家逃难;乾元二年(760)至成都,建浣花溪草堂。永泰元年(765),严武死,杜甫离开成都,经嘉州、戎州、渝州等地,在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大历三年(768),杜甫出峡,辗转至大历五年(770)去世。
杜甫至夔州,辗转流离,可谓居大不易。他先住在“山腰宅”。这座住宅依托残存墙壁而搭建,是个临时住所,形制简陋。秋,迁居西阁,第二年三月离开。西阁位于城内,是一座吊脚楼。如《西阁二首》曰:“层轩俯江郊。”
而??西宅最初商定租赁,杜甫曾作《暮春题??西新赁草屋五首》记述之。冬天,在《??西寒望》中,杜甫表示“瞿唐春欲至,定卜??西居。”在《不离西阁》中,杜甫疑问“不知西阁意,肯别定留人?”又说:“平生耽胜事,吁骇始初经。”则诗人喜爱此地风景,希望继续租赁,可惜未获房主同意。《赠苏四?荨匪担骸扒?坤虽宽大,所适装囊空。肉食哂菜色,少壮欺老翁。况乃主客间,古来逼侧同。”房主欺负杜甫既老且穷,不愿延长租期。
大历二年(767)三月,杜甫离开西阁迁居赤甲。好友柏茂琳为夔府都督,帮他买到??西草堂、四十亩果园,又租到东屯部分公田,于是杜甫立即回迁??西。诗人居住赤甲,前后不足一月。大历二年(767)八月,杜甫又自??西移居东屯。
二、主客关系
杜甫到夔州,先居城内的赤甲宅,又迁城外之??西宅,再迁城内之东屯宅。其中间波折,似有苦衷。??西位于城外,交游不便,且与轻装下峡夙愿相违背。考其原因,似为躲避当地纠纷。在《暮春题??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五中,杜甫言:“时危人事急,风逆羽毛伤。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似为友人得祸,诗人从落日时分一直哭到半夜,忧伤不已。现在,大概纠纷已了,诗人再次入城。
本诗之前,杜甫先写《简吴郎司法》,交代两人关系。司法:为州之属官。《旧唐书?职官志》载:“司仓、司户、司法三曹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下。”吴郎应为忠州司法参军。
杜甫借给吴郎居住的是??西草堂,并不包括四十亩果园。??西宅在今奉节县草堂镇土地岭南麓,果园在草堂东南,下临??溪。果园之内,也有茅屋可居住,所以杜甫也常回??西,与吴郎过访。
吴郎与杜甫关系亲密,这在诗人此后作品中可以看到。??西果园的柑桔成熟时节,杜甫返回果园中的茅屋小住。吴郎来访,杜甫邀请他次日去家中饮酒。可惜吴郎因故未到,杜甫只得“独酌杯中酒”。大历三年春,杜甫离开夔州出峡之前,又将??西四十亩果园赠给吴郎。因此,当日杜甫劝说,吴郎定也欣然接受。
三、插篱习惯
笔者翻查杜诗发现,插篱笆是杜甫的居住习惯。杜诗写作篱笆共有三种情况,现列举如下(可能有疏漏):
(一)美德比附。
如,“是节东篱菊”(《九日寄岑参》),“且酌东篱菊”(《九日登梓州城》),“篱边老却陶潜菊”(《秋尽》)。上述篱,皆有菊花,甚至直言东篱、陶潜,这是诗人借陶诗中的“采菊东篱”意象,自名高洁。“采菊东篱”,成为村居雅人的象征,影响了杜甫的审美取向。
(二)生活习惯。
1、篱边野外多众芳(《叹庭前甘菊花》)
天宝十三年(754)作。既讽刺朝廷鼠目寸光如土家翁,也暗示主人居住习惯。
2、步屣过东篱(《重游何氏五首》)
天宝十三年作。
3、侵篱涧水悬(《示侄佐(佐草堂在东柯谷)》)
乾元二年(759)九月作。杜佐草堂面对涧水,就在涧水边插上篱笆。叔侄二人,习惯正同。
4、野老篱前江岸回(《野老》)
上元元年(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