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国图志》中鸦片战争失败原因探析
摘 要:《海国图志》是魏源的名著,是在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编著的,除了大量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知识外,书中不乏对鸦片战争的论述与思索。从窥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中,认为魏源从地理因素、人和因素、器物因素、战略因素等角度归纳了鸦片战争的失败。
关键词:《海国图志》;地利;人和;战略战策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090-02
《海国图志》是清朝著名思想家魏源的名著,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全面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著作,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更是有巨大的思想启蒙价值。目前,史学界关于《海国图志》的研究颇多,主要侧重其主张及历史意义。其实,《海国图志》的提笔受鸦片战争蔺辱所愤,其中《筹海篇》中不乏对鸦片战争失败的认识,故本文试图从中窥视魏源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探析,以便今人研究。
一、“失地利”的地理因素
“地利”即有利的地理形势。地理因素影响着战事的成败。魏源通过分析沿海地理形势,尖锐指出鸦片战争中正因为清军没有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地理优势,才导致处处受到英军挟制。在《筹海篇》中,他一一具体分析了鸦片战争中“失地利”的实例。
浙江的舟山,“盖城逼海滨,船抵城外,炮及城内,迥非台湾、琼州、崇明之比。乃宁波濒临海连岸之南田山,垦成沃壤者,反禁不许开,而重兵以守孤悬之岛,使外夷得以挟制,此不得地利者一。”[1]78。魏源认为,舟山岛非险,非富,面积不大,康熙前是弃地。拿重兵去守此孤岛,不得地利。
虎门的沙角、大角炮台“远隔虎门之外,江面廖阔,大炮仅及中泓,不足遏夷艘,适足招夷炮,何必守?”[1]78沙角、大角炮台,远虎门之外,江面广阔,炮台射程不及中泓,不应去守。防守的位置应放在虎门横档三门炮台、乌涌、猎得、大黄?虻日庑┕阒莩且?口之地。而四方炮台是攻城之要,非守城之要,更不应守,“至四方炮台,踞省城后山,俯视全城,乃国初王师破城所设,是攻城之要,非守城之要也。事平后早宜毁拆,而阻其上山之径。乃不敢守省河要口,而反守四方炮台,即使不失守,其炮能遥击夷船乎?抑将俯击城中之人乎?其失地利者二。”[1]78
福建的口外炮台。“福州、泉州,诸河溜急,皆潮至通舟,潮退浅阁,则一潮不能直达,故贼大艘不敢闯入。所守者,惟厦门,厦门有鼓浪屿障其外,大舟进港,可至虎头关,小舟可至税关。旧设炮台于口门,不足制贼,仅足自守。上年反于口外大档、小档、晤屿、青屿等,纷增炮台,备多力分,故为夷所破。其失地利者三。”[1]78魏源通过对福建的地理环境分析,认为鸦片战争中福建口门外增设炮台纷多,军力分散,没有充分利用好虎门口和内港的地理优势。
魏源认为,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没有有效地利用好沿海地理优势,而盲目去守,盲目去建炮台,终导致战事失利。其分析,虽并非完全正确,但有一定合理之处。
二、“人不和”的主观因素
魏源十分重视人的因素对战事的作用。“故曰,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甲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是器利不如人和也。”[1]78
(一)魏源哀叹鸦片战争中才将难求
他拿清初江苏省抵抗郑成功进犯的例子做反比,那时,江苏的战事危急超过鸦片战争时期,幸有才将梁化凤,一边谈和一边守备,突出陆战,最终火烧百船赶跑了郑成功。“夷自六月初破宝山后,七月朔日始抵江宁,九月始出江口。前后将及三月,但一面羁縻,一面备战,何事不可立办?”而如今,英军从浙江至进攻江苏,前后三个月的时间,清军却无所作为。因此,他发出“千兵易得,一将难求”[1]78的深重感慨。从中看出,魏源认为战争中“将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鸦片战争的浙江、江苏正是缺乏像梁化凤这样的大将终遭陷落。
(二)魏源深痛批判妥协退让、溃兵逃将的士气
他注意到,在鸦片战争中,中西士气形成先鲜明反差。“夷兵抵岸后,贼即撤去其舟,使绝反顾,故能冒死突前”[1]86,英军义无反顾、冒死向前。“而我兵立于万全之地,进退自由,反为一二飞炮惊走。既走之后,溃兵逃将,既张皇敌炮以逭诛,缙绅耳食,复神奇敌军以胁款。”[1]86我军大都为溃兵逃将,实行妥协退让之策。他认为,正是我军妥协退让、不战而败的士气导致战事失利。他还举出在这种士气下战争中有机可乘却不乘的例子,一是定海郭士利之舟,一是广东东天字炮台之舟。而造成这种士气的原因,魏源认为,“今师出无律,是不知有正也”[1]88,那么,什么是战事里的“正气”呢?“节制纪律不可败,坚壁清野不可犯,正也。”[1]88这种精神气是军队纪律,是一往直前、永不妥协、保卫国家不受侵略的内在精神。
(三)魏源批评了鸦片战争时期盛行的歪风邪气、惧怕作战的舆论
一是将鸦片战争之败全归咎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