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厦门市翔安一中高二历史会考必修二专题四测试题24.doc

厦门市翔安一中高二历史会考必修二专题四测试题24.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厦门市翔安一中高二历史会考必修二专题四测试题24

高二历史会考测试题(必修二专题四) 选择题 1.2...香港歌星张明敏以一首歌曲《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汀南北,歌中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洋装”开始传国 A.鸦片战争前后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 C.辛亥革命前后D.五四运动前后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下列情况在当时不可能出现的是 A.穿中山装参加开国大典??? B.坐火车到北京参加庆典活动??? C.通过互联网转播庆典实况??? D.在报刊上刊载开国大典消息 6...当今社会生活中,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10.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 A.报童在街上叫卖 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 C.人们用移动电话相互问候D.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 11.最早阐发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报刊是 A.《时务报》 B.《民报》C.《新青年》D.《昭文新报》12.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A.废止缠足 B.断发易服C.新式婚礼 D.废止跪拜 1.14.15.19世纪60年代,有人写道:“火轮船自入中国以来,天下商民称便,以是知火轮船为中国必不能废之物。”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已有新式交通工具  B.组建了近代海军 C.商民反对轮船运输  D.禁绝外来事物16....20. A.乘飞机旅行 B.打电话拜年 C.上网聊天 D.收听广播 21.黄遵宪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22.C.乘民用飞机到广州 D.骑自行车看风景 23.民国时期《申报》有如下记载:“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约 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婚姻自由 D.变革婚俗24......假如你生活在近代,你可能体验到的是 ②可以用电报与亲友联系 ④可以在《申报》上登广告 A.①②③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中国的电报电话事业始于A.明朝????B.晚清??????C.民国时期????D.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20年代一位生活在上海的广东商人,可能见到的场景有A.一堆人围着黑白电视机观看节目?????B.戏院门口的广告吸引民众驻足观看C.中山装、列宁装等制服大行其道?????D.乘汽车马车者,男女杂坐不以为嫌6. 材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3分) 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3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2分) 37.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材料一 这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2分) 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3分)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2分) 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3分) 38. 1

文档评论(0)

dashew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