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教版初中语文《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处理.docVIP

论苏教版初中语文《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处理.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苏教版初中语文《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处理   [摘要]对于一线教师,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每一篇文章都需要对学情分析、课标解读、教材处理、教学方法选用进行综合分析。篇幅长的文章、语言含蓄诗意的文章历来都让教师们在进行教学处理时觉得困难。以《十三岁的际遇》一文为例进行教学处理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6)010017   《十三岁的际遇》是北大素有“才女神童”之称的田晓菲十六岁时为北大九十年校庆写的一篇散文。被选入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很多一线教师都说这篇文章不好教、害怕教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散文比较长,语言很诗意,不是通俗易懂的生活化的语言,比较散、跳跃性比较大。难教、怕教也是要教的,要怎么教才好呢?我试着从以下几点来谈谈。   首先,作为教者,我们要分析教材(文章)、分析学情(学生的认知基础、特点等)、明确新课标的理念要求。   教材特点:此文是北大素有“才女神童”之称的田晓菲十六岁时为北大九十年校庆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比较长,语言很诗意,文中有些地方跳跃性比较大,但是抒情性很强,对北大的感激、留恋之情是文章的线索。此文被选编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此单元的主题是金色年华,由单元主题词可看出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感受少年时代的无穷童趣,体会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意义,了解少年立志成才的道路,激发学生对少年时代的珍惜,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树立远大的理想。   学情分析:学生是七年级的学生,阅读积累中更多的是情节性较强、语言通俗易懂的故事、童话、传记等,对于形散的散文阅读不多,对于抒情性强、思维跳跃比较大的抒情散文读得就更少了。七年级学生尽管知觉、记忆、注意、思维都有所发展了,但学习时精力能够集中的时间仍然不长,仍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很有兴趣,而对需要较长时间的静态的且需要认真思考的阅读感到厌烦。   新课标的理念及要求:新课标说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 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也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学习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语文素养能力形成一般是在初中阶段定型的,阅读速度高低就是最明显的体现。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   其次,依据教材特点、学情特点、新课标理念及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   在此,我不对本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展开详细的论述,我只是提出我的两点看法。一、基于此文的特点、学情的特点,我建议教者长文短教、难文易教。二、基于此文的特点、学情的特点、新课标的理念,我建议教者选点突破、一课一得。   如前所述,此文比较长、语言诗意、有些部分跳跃性比较大,学生对诗意的语言理解、领悟比较难,对语言诗意且比较长的文章比较难以坚持认真读完,对跳跃性比较大的文章比较难理解把握,所以此文的教学不宜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特色等。而应抓住此文抒情性很强的特点,把理解把握作者对北大的感激、眷恋的感情作为突破点。学生理解文章中作者对北大的感情不是难点。在理解把握作者对北大的感情之后,再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理解作者对北大感激、眷恋之情的由来(北大改变了作者,北大的书北大的人使作者进步、奋发),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理解作者的理想志向(将来离开北大开创更广阔的天地为北大争光),然后再回归文本,看看作者怎样描写北大的书、北大的人,怎样表达自己的志向。像这样选择作者对北大的感情为突破点,这个点突破了,接着作者的志向、作者的诗意的表达也可以让学生理解和意会了。这样处理,我认为既降低了学生阅读的难度,也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符合新课标提出的教学中应注意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教学中应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学生受到高雅情感的感染,被作者的立志激励,被作者诗意语言所熏陶,语文素养就得到了提高。   至于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的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等,我们可以在其他文章的教学中实现。要知道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一篇课文的教学是一个单元教学的一部分,一个单元的教学是一个学期教学的一部分,一个学期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