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走向独立的“这一个”:语文个性化阅读策略谈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应注重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主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研究性阅读中,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那么,课堂怎样才能闪现个性的光芒?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充分运用现有的教材,挖掘文本价值,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探究性地解读文本。
一、对话互动,让自由在安全氛围中实现
要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互动。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发表多元理解时,可能会遇到阻力,教师要理解、鼓励、引导他们,为他们营造一种安全、民主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敢想、敢说。对学生而言,营造一种安全、民主的学习氛围,意味着主体的突显,个性的张扬。在这种氛围中,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独特见解,个性才能在互动中闪光。
二、学会质疑,让自主在问题情境中生发
1.含义深刻处质疑
“含义深刻处”,一般是指概括性强,在文中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质疑,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小草和大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紧扣重点句质疑,我引导道:“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你是否发现文中有一句高度凝练的话能概括这些内容?”学生交流:“她的生命……仙人掌花。”“这是一句总领全文的句子,如果你能在这句话上停留的时间长些,你会有许多有价值的疑问。”学生质疑:“从课文的哪些文字中感受到她生命的艰辛与壮丽?为什么把她比喻成‘仙人掌花’?”我引导学生四人一小组,紧扣夏洛蒂的“艰辛”“奋斗”“成功”进行合作探讨,之后小组上台汇报交流,其他小组补充。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讨,思想碰撞,学生不仅真正感受到夏洛蒂的顽强不屈,更收获了学习的方法与自信。
2.内容矛盾处质疑
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却实为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加以质疑,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我让学生紧扣“……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这句话进行体会。目光敏锐的学生有了这样的质疑:“船上不是应该有61人吗?这不和船长说的60人相矛盾吗?船长为什么说60人而不说61人?”我立即肯定了学生的质疑且给予表扬,接着引导学生紧扣船长一系列的语言以及动作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层层感悟分享,学生体会到船长的舍生忘死、忠于职守。这样,就通过课文的矛盾点激发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走向课文纵深处。
3.反复出现处质疑
许多课文中都有反复出现的句段,这些句段体现了作者独具的匠心,为师者,应该敏锐地引导学生捕捉。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我根据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具体“好在哪里”这一问题教学完课文之后,引导学生纵观整篇文章的篇章结构质疑:“同学们,这篇课文的学习已接近尾声,在文章的篇章结构上你有什么疑问吗?”之后,学生果然有了质疑:“这篇课文一连出现了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为什么要反复出现四次呢?作者想表达什么?”我引导学生围绕此问题进行探讨,学生有了这样一些深刻的认识:“作者对安塞腰鼓所描写的舞蹈场面、声音、后生们的力量以及舞姿都给予了大力的赞叹!”“作者被安塞腰鼓所展现出的壮阔、磅礴的气势深深地震撼,想通过不断地反复来强调表达自己的叹为观止,正所谓一唱三叹。”
4.貌似无关处质疑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看似和课文主要内容无关、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探究文字描写的用意,体悟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例如在教学《麋鹿》一文时,在课前导学作业中我引导学生对文本质疑,几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主要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为什么还要描写麋鹿在大丰自然保护区的美好生活呢?这是否是画蛇添足?”在学完课文重点内容后,我肯定了这个含金量极高的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在激烈的讨论、交流补充后,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描写不是画蛇添足,是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唤起我们的阅读期待。”“学完整篇课文之后,我猛然发现开头的这段文字是在表达对麋鹿美好的祝福,希望麋鹿在遭遇无数次的坎坷经历之后能自由、平静地生活。”
三、深入探究,让思维在智慧牵引中拔节
1.不同角度看同一问题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而阅读的角度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例如在教学《麋鹿》一文最后两句话时,我这样引导道:“说明文的基调是朴素理性的,而最后两句话读来又有怎样的感觉呢?”学生畅所欲言:“我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作者已经把麋鹿当作人来写了,从‘漂流不定’‘颠沛流离’这几个词中感受到麋鹿就像是远离祖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