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1650岁的敦煌石窟上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为1650岁的敦煌石窟上色   2016年夏,我25岁,敦煌石窟1650岁。我这样一个工作经验只有3年,90后的“小朋友”,却玩了一把“大票”――历时 203天,和敦煌研究院的专家老师一起开发一套书,“为1650岁的敦煌石窟上色”。没错儿,就是穿越1650年,做一回敦煌画工,为那些“买门票也看不到”的国宝特窟图、以及藏经洞的国宝经卷上色。结果,这票玩儿大发了。 责编只有25岁?咱们要不换个人? 2015年10月19日,北京,阴, 21℃,黄历不宜嫁娶。一个不像是会发生大事的日子。 一切从一个陌生人的微博私信开始。对方找到我的联系方式。连声招呼和自我介绍都没有,上来就硬生生敲下一串字――“你是做过《XXX》的袁小茶吧?赶紧出来约我喝茶。我要找你做书。”多年的教养让我忍住没有爆发。心想,您谁啊?就算是奥巴马找陌生人喝茶也得有个自我介绍啊。憋出几个字:“请问您是?” 对方这才发现自己说话着急了,说:“我叫陈勇。这套书的作者是敦煌研究院。” 我就这么被霸道策划人“翻了牌子”,认识了敦煌研究院。但我并不知道,这个过程会历经 203天,几次几近崩溃的卡壳、试验、争吵和磨难,才真正实现了“为敦煌石窟上色”。 我是个小编辑,一个小出版社不能再小的小编辑。刚满25岁,工作经验满打满算有3年。一个小编辑,要打动一个大敦煌――一个距今1650年历史,岿然不动的大敦煌。“翻牌子”只是一个意向而已。一场聊得很high很有情怀的合作意向就像是谈恋爱,落实到“合同”就成了计较柴米油盐的过日子――一共 54天,版税率,合作细节,还有最重要的,出版社的策划案?Proposal?你打算怎么做敦煌? 光靠版税敲下合同是不行的,再说传统国营出版社,版税率也就是那么几个点的固定浮动。那段时间天天缠着我的直属领导洪水求教这事怎么做啊怎么做,最后接连熬了几个晚上,做了一份整整32页的 proposal 给陈勇――一个 25岁的小编辑,对“敦煌”的理解;对想给年轻人做一本“为敦煌石窟上色”的理解。陈勇是做科技公司出身,他看完那些reader analysis;design plan;marketing plan之后 ,没说什么,只是回信:go ahead。 合同谈妥了,于是我们就大冬天冒着零下15℃飞到了敦煌。结果研究院的老师一见我那张90后能捏出水来的嫩脸,私底下悄悄对陈勇说――“你确定这个 25岁的小姑娘是责任编辑?这可是关于敦煌国宝的大事儿啊,咱要不换个人?” 零下15℃下洞窟 2015年12月15日,敦煌零下15度。我和领导洪大水,设计师潘老师,策划人陈勇一起飞到敦煌,终于和敦煌研究院见面。下洞窟了解情况,开会、再开会、然后谈书的设计方案。但我还是把这事儿想得太简单了。 不就是一本“给敦煌石窟上色”的书吗?敦煌壁画是老祖宗画的,壁画的高清图是研究院拍的,线描稿也是研究院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电脑从壁画上提取的;甚至藏经洞大唐《金刚经》的残卷双钩填色,那也是研究院和设计师的事儿。不是大家一碰头就行了吗? 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做事很细心,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文物,版权是属于国家的。又说,“你们还是不够了解敦煌。要做敦煌,就一定要了解它。先下洞窟调研吧。” 洞窟里的温度,比外边的平均气温低多了。我从北京穿来的厚羽绒服,到洞窟里就变成了纸片儿一样没有存在感。羽绒服再套一身军大衣。 开会,再开会……我觉得那几天就一直在开会,晚上到了宾馆后还开会。责任感是个特别可怕的东西。按照敦煌丁老师的说法,如果这是我自己画的作品,你想怎么做都行。但这些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如果我们做不好,有太多人会在注目着敦煌――这就像当年看过故宫研究院做“故宫淘宝”的采访,研究员和制作团队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一点都不能出错”。故宫每年有全世界多少人在注目着?你做好了可能无功,但有任何纰漏都是大错。敦煌亦如是。 藏经洞大唐国宝《金刚经》的设计磨难 真正开始做书了。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想把藏经洞唐代的《金刚经》,原物翻拍,然后再用电脑提线描,最后做成一个长卷,就像小时候书法课的双钩填色一样――你可以用彩铅笔、钢笔、毛笔等等,为大唐《金刚经》上色。 我还是把事情想简单了。一个提线描的跨页成了复杂的拉锯战。最开始我们看上了藏经洞咸通九年的那一版雕版印刷品《金刚经》。那是世界现存最早标有年代的活字印刷品。结果,研究院的老师们大哭脸――这个现在在英国国家博物馆收着,我们能借展,但是版权是人家英国国家博物馆的。 自己老祖宗的东西,版权是英国的,哎……虽说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总是有点悲凉和失望。换图吧。中国能有版权的,是下面这幅藏经洞大唐景龙二年的《金刚经》墨迹残卷。学文物的都知道,“纸千年,卷八百”,一张纸的寿命,从大唐景龙二年到现在,一共1308年,再加上藏经洞的文物浩劫,现在只剩下了残卷。 下面这张图,是那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