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由心发 意随书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书由心发 意随书走   摘 要: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少有的全才,文以豪放气派开一代新风,文人画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里程碑,书法造诣居宋代四大家之首。然其仕途坎坷,数次迁任,知密州太守时,是其思想和书风转变的重要时期,近年来研究苏轼在密州的学者专家,大都把目光放在了他的思想、政绩与诗词创作方面,而对他居宋代“四大家”之首的书法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就苏轼书法分期特点及倡导的“尚意”、知密州时期书风转变因素作探析。   关键词: 书法 尚意 超然   宋神宗熙宁七年至熙宁九年十二月,苏轼知密州。虽然只有短短两年时间,但他在这里的治绩有口皆碑,写下的作品千古传颂。近年来研究苏轼在密州的学者专家,大多把目光放在了他的思想、政绩与诗词创作方面,而对他的书法的探析少之又少,本文试就苏轼书法分期特点及倡导的“尚意”、知密州时期书风作探析。   一、苏轼书法分期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少有的全才,他的诗词文章以豪放气派开一代新风,他倡导的文人画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里程碑,他的书法造诣居宋代四大家之首。对苏轼学书的历程与成就,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分析得很中肯,他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潇洒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学颜鲁公、杨疯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意胜,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   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   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   二、“尚意”书风的提出与延展   宋代的大书法家有一个明显区别于其他朝代的特点,他们的文人修养之高是历代书法家所无法比拟的,苏轼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书法,追求的是以文章才学为根基的个体心性的自然流露,这就从根本上突破了唐朝以来以书写法度为要义的风气,而将艺术素质作为书法要义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   苏轼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所谓“尚意”,就是注重个人意趣、情怀的表现,这种重主观、重个性的美学思潮特别强调了书法艺术的抒情功能。   三、知密州思想、文风的转变与书风   苏轼在密州的两年,正值他三十九到四十一岁的“不惑”之年,这正是人生的成熟期,成为他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在密州的生活,总体而言是平淡的,正是这份“平淡”所蕴含的“东武遗风”给苏轼的创作提供了肥沃土壤。他在密州的思想是他一生整个思想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和飞跃。其标志就是从壮志难酬到“超然物外”的旷达处世态度。   三十九岁的苏轼是抱着政治上不得意,不能施展报复或可与在济南的弟弟(苏辙)更多聚会的期望,才离开景色优美和生活优裕的杭州来密州上任的。在路上,他还告诉弟弟:“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但到了密州,情况与杭州大不同。苏轼到密州时,正值连年“蝗旱相仍,盗贼渐炽”。本来就贫困的密州,在天灾人祸的相继摧残下,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面对这样的生活,苏轼在《超然台记》中这样描述对自己的影响:“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今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如此泰然的面对生活,源自何也?“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r,皆可以醉,果蔬菜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原来苏轼是不以忧喜系于一物,而能在不同的事物中寻求自己的安乐。虽然苏轼青年时期就受释道影响,但只有到了密州之后,物质生活有了很大变化,需要他作出选择时,他才意识到只有控制无穷之欲,才能“超然物外”。   苏轼的这种“超然”思想,是他人生观的一部分。这一思想的成熟,是在知密州时期。这种思想成熟之后,就成为他身处逆境的主要精神支柱,所以在以后的“乌台诗案”发后及贬黄州、惠州、儋州时期,无论生活如何艰苦,他都能从容面对,都能在平常的万事万物中找到乐趣。   体现苏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