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作文素材对对磁
异类诗人走红VS
网络文学的“黄金时代”
异类诗人走红“谈诗”变得流俗
近日,北京9岁男孩梁胜杰(笔名铁头)的一组诗作在网上广泛传播,他的作品引起广泛争议。他也被称为“最小诗人”。这是诗人的寂寥岁月,这是诗人的喧嚣年代。一边是职业诗人境况惨淡,一边却不断有“诗歌票友”一夜蹿红。当诗歌本身的荣耀不再,写作者独特的身份,便显示出一种“决定意义”。
不知从何时起,写诗者身份的新奇性,总能在第一时间引发热议。脑瘫的余秀华、年幼的铁头,人们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总难免会在意他们的特殊身份,很可能就调低了心理预期,甚至于产生某种审美错觉。铁头的诗歌,真的足够好吗?虽是见仁见智,但有几点是确定的。首先,倘若以文艺评论的严苛标准量之,其诗只能算是泛泛之作;再者,他的某些诗作流露出的成人化、早熟化倾向,本身就是可疑的成长危机。铁头或许只是一个需要更多关爱、更多认同的孩子。
各式走红的异类诗人,只是兜售着一种戏剧化的个人故事,只是充当着不愿正经读诗者的“替代方案”。当余秀华、铁头爆红之后,“谈诗”正变得流俗。网络之上,那种浮夸、草率、偏执的话语口径,正在取代我们关于严肃诗歌的审美趣味和批判传统。
网络文学的“黄金时代”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至2014年网络文学共有151款作品影视版权售出,预计2015年网络文学产值将突破70亿元。近两年,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网络文学水涨船高,大有“井喷”之势,甚至走出国门,在海外赢得众多粉丝与掌声:《甄嫒传》出口美国,《琅琊榜》播出韩版……过去难登大雅之堂的网络文学正迎来它的“黄金时代”。
当前网络文学存在大量跟风、雷同乃至抄袭现象,这都是商业化在作祟,值得警惕。
目前国内学界缺少真正的网络文学批评。如今小学生、初中生都有了移动终端,他们是潜在的网络文学阅读大军。在他们还未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和网络趣味前,培养和树立好的阅读标准和趣味十分重要。
【对比解读】
网络文学的确有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特点。对此我们不应该回避,更不能以一种粗暴的态度,直接挪移传统文学的批评范式来打击网络文学。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网络文学批评范式,以期更好地推动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的哥爱心接送VS小面馆温情
孤残女生上学不便18名的哥轮流接送
2015年11月4日一早,昌吉市城建出租公司的一辆出租车早早等候在昌吉市儿童福利院门口,来接平平(化名)去上学。驾驶员刘师傅告诉记者,这个孩子不容易,我们城建出租公司要将免费接送她上学的承诺践行下去,18名驾驶员将按班轮流接送,值班表一直安排到平平(化名)高中毕业。
平平是一名弃婴,身患侏儒症,身高不足1米,而且脊柱侧弯,双腿变形,行走困难,从小在儿童福利院长大。但身体的残疾没能阻止她对知识的渴望,目前她已是一名高三女生。
“孩子上学真的不方便,每天都需要接送。但我们福利院人手有限,每天按时接送真的保证不了。”福利院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天气逐渐变冷,天黑的也早了,孩子上学、放学都成了我们的心病。”
“公司安排我们轮流接送平平上学放学,我没有一点意见,这是行善积德的好事。”谈及对此事的看法,刘师傅如是说。
爱心承诺持续蔓延,18名的哥的爱心从未停止。福利院离市区较远,师傅们会提前起床,早早赶到福利院门口,害怕孩子受凉;师傅们在等孩子的时候,车不熄火,打开暖风,让车内和室内一样暖和;送到学校门口,驾驶员师傅一直看着孩子被老师接进校门,才会驾车离去。
老人到面馆吃剩饭 女老板为其端一碗新面
2015年11月1日中午,网友“小5写日记”到水文巷的一家面馆吃饭,这时,一位老人走到了旁边一张桌子边,端起别人剩下的半碗面吃了起来,面馆女老板看到后,走了过来,给老人盛了一碗新面,整个过程都让“小5写日记”拍了下来,并发到了微博上。看到这条微博的很多网友随后前往面馆,用吃面的方式为这位女老板“点赞”。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了这件事,就按照微博上的地址和照片,找到了这家面馆,吃一碗面,也算是用这样的方式给好心的女老板点个赞吧。”市民张先生说,“其实这件事要说大真的不算大,但是让人看了觉得心里很温暖,我觉得这就是巨大的正能量啊。”
这位女老板告诉记者,平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生活比较窘迫的人来这里,吃别人吃剩下的面,看到这样的情景,谁都会不忍心,一碗饭也不算啥。她不好意思地说:“根本不知道这件事会被发到网上,更不知道有网友来支持我,我说怎么感觉今天中午的生意要好一些呢。”
【对比解读】
“其实这件事要说大真的不算大”,是啊,生活中,那些小小的善意,转化成小小的温情,给世间添一抹温暖的绿意;那些不经意的小小温情,成了生活的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