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白的“侠”情结及其游侠诗
摘要:游侠诗是李白诗作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些游侠诗不仅填补了汉之后史书对“游侠”记录的空白,也对传统的侠的人生价值取向进行了指引和规范,后世许多文人志士,也常借用游侠形象表达自己的某些志向。李白塑造的“游侠”形象,体现了盛唐时期文人积极向上、积极实现人生价值的乐观心态。
关键词:游侠诗;李白;文人心态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081-02
“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另外在《五蠹》中,韩非子还提到了“游侠”、“私剑”,而“私剑”者即是“游侠”的最初面目。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游侠作传,选取了韩非子《五蠹》作为开篇。在《史记》的《游侠列传》中,司马迁较为精细地将“侠”的基本特征用文字勾勒出来。“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隼В?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到了东汉,班固在《汉书》中也为游侠作传,叙述朱家、剧孟、郭解、万章、楼护、陈遵、原涉等汉代七个游侠人物的事迹。自班固之后,历代史家不再单独为游侠作传,“游侠”消失于史书之中,再没有历史事实作为参考的依据。
虽然在《汉书》之后,再没有史家单独记述游侠的故事和事迹,但这并不代表“游侠”从此消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游侠诗歌、唐代记录游侠故事的传奇、宋元讲述“游侠”人生的话本,都带有诗人、作家创作时代的生活印记。
随着“游侠”诗歌和传奇的增多,“游侠”的形象逐渐脱离了固定的程式,不同于史书中明确记载的人物形象,而是变成了一种精神,一种符号。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写作《史记》,到唐懿宗咸通年间裴?o创作《传奇》,将近百年的时间,“游侠”的形象逐渐从模糊变得清晰,从复杂变得单一:快意恩仇,仗剑行侠,武艺高强。
李白一生创作了许多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的诗篇,其中提到“侠”或与之相关的诗就有近百首。李白笔下的“游侠”,有着许多共同之处,集中表达了李白的人格魅力与处世之道。
一、“侠”自闾巷来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对“侠”也进行了分类,提出先秦有两类“侠”:一类是卿相之侠,“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一类是布衣(闾巷)之侠,“至如闾巷之侠,余甚恨之”,“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
龚自珍的诗句“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漫感》),可谓从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历代文人墨客对于“侠义”的终极理想。尽管李白常常自称要实现“仗剑行侠”的愿望,但对于李白来说,他身上的文人气息还是颇为浓厚的,“萧”选比“剑”来得容易。不过,无论用“萧”还是用“剑”去实现人生理想,有一点都是共通的,即是依靠个人的努力,而不是祖先的庇荫。
李白的《行行且游猎篇》:“生年不读一字书,但知游猎夸轻巧。胡马秋肥宜白草,骑来蹑影何矜骄。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弓弯满月不虚发,双苍迸落连飞削。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幄复何益。”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正是李白第二次去边疆游历,比时也正是安禄山准备反叛积极准备之时。通过这首诗,李白慨叹饱读诗书的自己,比之一字不识的边城游侠儿尚且不如。烽火狼烟、大漠孤烟、马革裹尸这种人生经历,在性格奇倔、渴望建功立业的李白的诗中,得到了强烈的反映和共鸣。
二、从军:“侠”的人生价值
唐人游侠诗,叙事方式以李白《白马篇》为代表:“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肖曹。羞入原宪室,荒淫隐蓬蒿。”诗中的主人公经历了“狂放-征战-功成不受赏赐-隐退”的人生历程。李白在《送外甥郑灌从军》中表达了类似从军边关的愿望。不过,“衣锦回”也罢,“赐侯印”也罢,都是为了让文明社会重新接纳“不轨无法”的游侠。游侠的“意气”固然使人羡慕,但醉宿倡楼弄宝刀毕竟不值得效法。幸得有边关战事,“发愤去函谷”(《白马篇》)成了游侠重回文明社会的最佳途径。征战回来的游侠,俨然成了民族英雄,完全值得诗人称颂。至于结局是“隐蓬蒿”还是“挂侯印”,其实无关紧要,诗人已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