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创造性背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本解读的“创造性背离”一、王国维的“创造性背离”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按:应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间词话》初刊稿第二十六则)这就是广为人知的“人生三境说”。在这一则词话中,王国维引用了三个词句来表达“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这三句词分别出自晏殊《蝶恋花》、柳永《凤栖梧》和辛弃疾《青玉案》。晏殊的《蝶恋花》是一首伤离怀远的婉约词:“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描写了主人公昨夜彻夜未眠,今晨登高望远,却不见所思的情形。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和晏殊的《蝶恋花》一样,柳永的《凤栖梧》也是一首登高怀人之作:“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主人公的钟情与执著。“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的《青玉案》写了上元灯节时的回首一望,周汝昌先生说:“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都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1]基于以上分析可知,王国维所引的三句词在原词中各有所指,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并无直接关联。想必,晏殊、柳永和辛弃疾在写词的时候,也没有“人生三境”的念想。所以,王国维的理解无疑是背离作者原意的。对此,王国维自己也说:“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2]那么,如何看待这种阅读现象呢?叶嘉莹先生认为:“王国维这样的解释方法,也是有一个由来的。从中国的传统来说,那叫做‘断章取义’”[3]“对于这种读诗的方法,其实在西方有一个意大利的学者墨尔加利(Franco Meregalli)也说过,他说这叫作‘creative betrayal’,就是‘创造性的背离’,他说读诗的时候你可以背离作者的原意,有你自己的更丰富的联想。德国的美学家沃夫岗?伊塞尔(Wolfgang Iser)也说,读书就是要从你读的书本里面有你自己的一种创造性的联想。你可以背离他的原意,有更丰富的联想。而中国古代从孔子,从《左传》里面使臣的问答,就培养出来了我们中国人带着丰富的联想读诗的传统。”[4]二、叶嘉莹、周兴陆等人的“创造性背离”有趣的是,后人对于王国维的“人生三境说”的理解,也常常是众义歧出,难以归一,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现选录两位学者的解读如下:复旦大学周兴陆教授认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事业和学问的第一阶段,有所追求,有所想念,然前面的路途是一片迷蒙,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心中也是茫然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事业和学问的第二阶段,经历过迷蒙茫然之后,若能锲而不舍的话,方向就会逐渐明朗,目标就会逐渐明确,就是词中的‘伊’出现了。这时,追求的主体应该坚定执著、艰苦卓绝地探索钻研,培养主体的能力,增强主体的修养,纵使面容憔悴、身体消瘦,依然无怨无悔,用心去追寻、深入地体会对象。这在禅宗谓之‘渐修’。‘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是事业和学问的第三阶段,是在长期艰苦的渐修的基础上,一朝忽然开悟,茅塞顿开,天机骏利,触处皆通。这在禅宗谓之‘顿悟’。”[5]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认为:“我们每天耳之所闻,目之所见,目迷乎五光十色,耳乱乎五音六律,我们的耳目都被那些繁杂的、奢华的、眩惑的、迷惘的声光色彩所引诱了,所以你追求世俗之所尚,所以你就与世俗同流合污了,真正有智慧的人要‘昨夜西风凋碧树’,你要把遮蔽在你眼前的社会上这一切吸引的诱惑都超越过去,你要有这种超越的精神,你才能看到高远的理想,你才不是为个人的、世俗的、一己的得失而生活。所以王国维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个境界……这里‘为伊’的‘伊’,还是指的那个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理想。我为实现我的这个理想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执着地追求的毅力……忽然有一天我恍然大悟,我得到了。得到的这个东西不一定是外在的名利禄位,而是真正在内心之中达到了一种自足的、自我实现的境界。”[6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