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胡安顺第九单元 .docVIP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古代汉语教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第九单元文 选 更 法 《商君書》【《商君書》簡介】《商君書》是一部記錄商鞅政治思想和主張的著作,舊題商鞅撰,實由商鞅及其後學合撰,《漢書·藝文志》稱《商君》,著錄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六篇。商鞅(約前三九○--前三三八年),戰國著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衛人,氏公孫,名鞅,或稱衛鞅。初為魏相公叔痤家臣,後入秦說秦孝公,任左庶長、大良造等職,説服孝公變法,因功封於商(今商洛市東南),故稱商鞅。惠王即位後,遭到舊貴族勢力的攻擊,被車裂而死。《商君書》討論的內容主要包括如何發展農業生產,保護土地私有權,建立獎勵軍功制度和信賞必罰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加強君權等等,同時也涉及到變法的理論根據、法的起源和運用等問題,反映了商鞅進步的歷史觀、法治觀以及注重耕戰的思想。《商君書》整理本主要有清人孫詒讓《商子校本》、今人朱師轍《商君書解詁定本》、高亨《商君書注释》、蔣禮鴻《商君書錐指》等。【題解】本文是《商君書》的第一篇。文章記載了秦孝公時期發生在秦國朝廷上的一場圍繞變法與否的大辯論。商鞅在辯論中據理對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守舊派進行了有力的駁斥,結果以商鞅的勝利而告終。本文是了解商鞅思想的重要材料,從“疑行無成,疑事無功”“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複,何禮之循”這些言語中可以看出當時商鞅變法的理論和決心。本文的语言简练、精彩,富于哲理。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①孝公(前三八一-前三三八年):秦孝公,名渠梁,戰國時秦國國君,獻公子,惠文王父。平畫:討論謀畫。平,通“評”。評議;研究。甘龍、杜摯:均秦②正法之本:變法的依據。正,糾正;改變。本,根據;原則。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據胡安順、郭芹納主編據胡安順、郭芹納主編《古代漢語》(中華書局二〇〇六年)编写二〇〇七年六月①代立:指繼承君位。社稷:本為穀神土神和穀神,這裏指國家。②錯法:建立法令制度。錯,通“措”。建立;施行。務明:努力宣揚。明,使動用法,使……得到顯揚。主長:君主的長處。③今吾句:現在我想通過變法治理好國家。以,連詞,用在連謂句中,表目的。禮:禮儀制。公孫鞅曰:“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君亟(jí)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訾於民。語曰:‘愚者暗於成事,知(zhì)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郭偃之法曰:‘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於禮。①亟:迅速。慮:注意。殆:應當;必須。無:通“毋”。②且夫:連詞,表示進一步的推論,義同“況且”。獨知之慮:獨到的見解。訾:毀謗。③暗於成事:事情成功了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暗,糊塗。萌:萌芽狀態。④與:介詞,其後省去賓語“之”。慮始:商議大業的開創問題。樂成:快樂地享受成功的果實。這種看不起民眾的認識帶有時代的色彩,是錯誤的。⑤郭偃:春秋時晉人,曾助晉文公治國。論至德者:追求最高德行的人。⑥所以愛民:“所”字結構,用來保護人民的工具。便事:便於處理各種事情。⑦苟:假設連詞,如果。法:效法。其故:指舊的法令制度。循:因循;遵守。孝公曰:“善!”甘龍曰:“不然!臣聞之,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勞而功成;據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今若變法,不循秦國之故,更禮以教百姓,臣恐天下之議君,願熟察之!” 公孫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此兩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三代不同禮而王(wàng),五霸不同法而霸。故智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制法之人不足與論變。君無疑矣!”①易民:指改變民俗。②學者:指學究。溺於所聞:局限於自己所知道的知識。溺,通“泥”,拘泥。③此兩者:指“常人”和“學者”這兩種人。居官二句:大意為,只能讓他們居官墨守成法,而不可以和他們討論法度之外的事情。所以:用以;用來。與:其後省去賓語“之”。④三代:指夏、商、周。王:成就王業。五霸:指春秋時期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即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一說指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⑤作法:制定新法。制焉:被法令約束。焉:兼詞,相當於“於是”,其中“是”代法令。不肖者:無德才的人。拘焉:被禮約束。⑥拘禮:拘於禮。制法:制於法,即被法約束。不足:不值得。杜摯曰:“臣聞之,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臣聞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君其圖之。”公孫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伏羲、神農,教而

文档评论(0)

peai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